欧洲奖

2012-04-29 00:44:03李宏
中国广播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模式

摘要:1987年诞生的欧洲奖(Prix Europa),由欧洲委员会、欧洲文化基金和欧广联共同举办,每年十月的第三周在德国柏林举行,至今已25年。为期一周的欧洲奖评选被设计为一个媒体节,除了节目评比,还举办各种活动和学术讲座、论坛,同时还专门设立广播日,是名副其实的媒体盛会。欧洲奖立项涵盖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短)四种媒体。它不只是评选优秀节目,提升行业标准,更是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持续地通过丰富的声音、镜头和多媒体技术展示欧洲的价值观、欧洲多文化的独特与融合,保证“欧洲制造”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欧洲奖 广播特写 广播日 新模式

新技术 新人

2009年和2011年十月,我两次应邀作为广播特写类的评委参加欧洲奖,不仅倾听了欧洲同行们制作的广播节目,也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广播特写,收获良多,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

与时俱进的欧洲奖

1987年创立的欧洲奖最初只评欧洲地区的电视节目,1997年,为了整合广播电视资源,欧洲奖与柏林未来奖合并。柏林未来奖创办于1969年,是一个国际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比赛盛事,两年一次。柏林未来奖的宗旨是呈现广播与电视的国际标准,推动行业标准的发展与提升。柏林未来奖在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享誉全世界,在中国广播界也颇有知名度。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奖的广播剧《减去十年》、广播特写《难忘的歌声》获的就是第十届柏林未来奖。合并后的欧洲奖秉承、放大了柏林未来奖的主要理念:提升欧洲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尽管,不再接受欧洲地区以外的国家报送作品参评,但一直邀请其他国家的专家当评委。

欧洲奖在诞生之初就设计了专门的标志,25年来一直沿用。首届欧洲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从1992年开始,每年十月的第三周在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广播大楼举行,至今未变。当然,25年间,欧洲奖也有许多不断改变和增加的部分。

1989年,欧洲奖设计了自己的奖杯(Trophy):一座铜制的金牛雕像(the Taurus),古希腊传说中欧洲的缔造者。2001年,增加了新媒体类。2007年,增加了短电影。2009年,专门为在校学生设计了DVD比赛,主题为“语言穿过镜头”。

具体到广播、电视、网络、电影这四个大类中的子项目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比如广播类2011年新增加了音乐节目。尽管欧洲奖的理念一直没有改变,但每年欧洲奖的关键词是不同的,2011年突出的是:“欧洲制造”(MADE IN EUROPE),彰显欧洲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质量。

除了节目评比,欧洲奖每年都有新的活动。以广播为例,2003年,欧洲奖开始设立广播日,每年一个主题。2009年欧洲奖广播日的主题是“欧洲文化—语言穿过麦克风”。这一主题于当年的春天公布,要求欧洲各国广播人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为特定听众制作广播节目,旨在促进欧洲多语言的交融、理解和沟通,以寻求多语言文化的共同发展。欧洲委员会特别设立了每个节目4000欧元的资助金,各国广播人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报选题申请此资金。节目在各自设定的平台上播出以后再参加欧洲奖的角逐。同时,通过网络对整个欧洲播出。

2009年欧洲奖评选期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电台还组织了一次体现“欧洲文化—语言穿过麦克风”这一主题的现场直播。来自德国、法国、罗马尼亚、捷克、奥地利等国家的文化名人作为嘉宾出席了当晚的现场讨论,直播间有上百位来自欧洲各国的媒体人。我不懂现场使用的任何一种语言,但作为广播人,我兴致勃勃地见证了整个直播。来自美国的P先生德语非常好,临时为我现场翻译。2009年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直播现场有一位罗马尼亚裔女士,举手致意主持人,请求用罗马尼亚语和德语朗读她已去世的父亲为纪念此事而写的诗。她读得情真意切,我虽然听不太懂,但深深地被她语音语调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所打动。

当晚的另一个深刻感触来自主持人。两位男女主持均年过半百,给人以厚重的文化感。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他们一定还很幽默。自然、流畅的节目进程,让我这个广播人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我好像在一位老朋友的家里参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聚会,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欧洲奖的奖项设计与评选规则

2011年的欧洲奖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短电影四大类,共设14个大奖,冠之以“欧洲最佳”;每位获大奖者获得一尊奖杯和6000欧元的奖金。另外,欧洲奖每年都会视情况为每个类别设若干特别推荐奖。

广播类立项有:广播特写、广播剧、广播音乐节目。广播剧又分单本剧和连续剧。因此,2011年欧洲奖的广播类产出了5个大奖,5个特别推荐奖。

欧洲奖评选最独特的是评委构成。这是一种开放的构成方式,每位与会者都有权利注册成为评委,但每个机构在同一个类别里最多只能注册两名评委,每位评委不得为自己的作品或自己所在机构的作品打分投票。每位与会人员还可以注册为“观察员”,一起听(看)讨论节目,但不必投票。因此,欧洲奖每个类别的评委会都是一个庞大的队伍,2011年广播特写类的评委就有60人。欧洲奖组委会会为每个类别指定两名业界知名专家担任评委主席,主持协调评比工作。此外,欧洲奖组委会每年都邀请欧洲以外国家的专家做评委,2011年广播特写组就邀请了中国和美国的专家担当评委。从2007年开始,欧洲奖增加网上投票的方式,让全球各地所有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领略到欧洲精彩的参赛节目并表达意见。

欧洲奖的评奖程序分三个阶段:初评—各国自行组织,每个国家每类可推荐报送2~3个;复评—欧洲奖办公室组织各类别评委会评出入围作品;定评—在欧洲奖媒体节期间(一周)进行。

定评要进行6天。从上午9点开始,评委们集中听节目,从头开始听完整个节目。广播特写类每届进入定评的节目大约40个左右,每个节目时长大多50分钟,也有30分钟的,每天平均需要花六个多小时听节目。评委主席组织评委按照听的顺序对每一个节目展开讨论,评委要想发言就示意主席,可以一次性说完,也可以随时插话,或者再作补充发言。如果作者同时是评委,那么评委主席会给他机会阐述创作理念、采访经过,回答其他评委提出的各种问题。

作品讨论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这是一个学术气氛浓郁的环境,所有的人都坦诚、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由衷地赞赏,或尖锐地批评,或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很是激烈。欧洲广播人表达的愿望特别强烈,经常是到晚上七点多了,讨论还在继续。而只要有一位评委还想说,评委主席就不会说结束。等到评委主席确认每位评委都已对这个作品发表完看法,他才会提出换一个作品。

节目讨论完了,每位评委开始独立打分投票。从主题、主题的发展、制作质量、可听性(与听众的联系)、整体印象五个方面,按差、一般、好、很好、非常出色五个等级给每个作品打分,每个等级有2分,满分10分。

每个类别前五名会在最后一天的上午九点公布;所有的评委可以到图书馆去借各类别的前五名作品赏听、观看。而真正的获奖结果要在当晚的颁奖晚会上揭晓。

投票之后,一天的评选结束了。但晚上的活动才刚刚开始。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或者是自由组合的聚会,一般要持续到深夜一两点。欧洲媒体人说,来与同行相见、交流,和评奖、研讨一样,是一年一度的欧洲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2011年,正值欧洲奖25周年,所有的活动都散发出生日的洋洋喜气。

欧洲奖——媒体人的盛宴

每年参加欧洲奖的代表都要超过千人。广播、电视、网络、电影四大媒体的从业者和未来从业者——大学生、欧洲议会负责人,以及社会文化名流汇聚一堂。如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雷德(Jostein Gaarder),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的作者,就出席了2008年的盛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为期一周的欧洲奖媒体节通常以音乐会的形式开始。2009年的欧洲奖开幕音乐会由法国的巴比伦马戏团(Babylon Circus)乐队担纲,乐队表演了混合卡斯、爵士、欧洲东部民谣和法国香颂。他们将多种语言融入多种风格的音乐,就像使用自己的母语一样自然。而这一点,恰好与2009年第四届欧洲奖广播日的主题“欧洲文化—语言穿过麦克风”不谋而合。欧洲奖的开幕式音乐会也向公众开放,柏林当地的居民可以买票前往柏林勃兰登堡电台的音乐厅现场欣赏。欧广联通过卫星广播和在线广播现场直播,德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听众能从广播中听到音乐会实况。

获奖者绝对唱主角的颁奖典礼

与开幕式音乐会不同,闭幕式上的乐队退到舞台的左后方,只为现场颁奖配乐。开奖颁奖嘉宾都是欧洲各国广播、电视和新媒体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欧洲委员会、欧广联的主要领导,或是业界卓有成就的明星、大家,但整个舞台绝对的主角是每一位获奖者。开奖颁奖过程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让人们在紧张的期待中获得轻松、愉悦。每一个类别的前五名都在电视短片中一一现场展示,而每个类别的大奖“欧洲最佳”只有一个。每一个“欧洲最佳”宣布的时候,都会引起一阵“骚乱”,获奖者喜出望外地从现场的各个角落或跑、或蹦地来到舞台,捧着欧洲奖的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每个人的感言都不短,可每位现场的观众都非常认真地倾听,专注地望着他们,好像获奖者说得再多他们也听不够。

2011年的颁奖晚会上多了一个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自2001年起担任欧广联广播部主任的莱伊娜·康斯坦丁诺娃(Raina Konstantinova)。颁奖词是这样的:“莱伊娜·康斯坦丁诺娃不仅在保加利亚国家广播电台,而且在整个欧洲的公共广播服务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迹。”我来自亚洲,欧洲奖与我无关,但我深深地感到一名广播人的职业荣誉,感到一种来自行业的激励!

精彩纷呈的多种讲座和论坛

各种讲座、论坛、研讨是欧洲奖之所以吸引从业人员的重要因素。欧洲奖的发起人布朗先生曾经把2008欧洲奖“柏林论坛”的所有材料寄给我。那是一个专门为文化广播频率的管理者设立的研讨会,来自欧洲23个国家、41个文化广播频率的管理者参加了论坛,期间还特别举行了一场现场研讨《文化广播频率——为什么和为了谁?》,由布朗先生亲自主持,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五位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这场研讨以英语和德语两种语言、分五次在欧广联所有成员国的电台播出。欧洲奖的活动和节目评选非常倡导文化含量和文化品质。

坦率地说,这样的论坛比当评委更吸引我。2009年欧洲奖评选期间,每天晚上七点以后就有广播、电视、网络方面的各种讲座,我宁可不吃晚饭也不肯错过。2011年的欧洲奖更是独出心裁,各种讲座从早餐就开始了。每天早晨8点半,我总是第一个到达报告厅参加“早餐时间”,一周五天听了五个讲座:手机广播、惊悚广播剧、音乐广播、数字技术与共享平台、21世纪喜剧的内在向导。而每天晚上的活动阵地则从广播大楼转到多个国家的大使馆。

2009年参加欧洲奖时,我被要求做了一小时的讲座《广播特写在中国》。欧洲奖的网站上专门为这个讲座设计了海报——“李宏说,广播特写要触摸听众的心灵”。

我讲了1985年广播特写从欧洲进入中国及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讲了我自己当年第一次听到广播特写的惊奇和惊喜,介绍了我和同事们一起制作的4个特写。和我在台里开设《倾听世界》一样,我先介绍大致内容、创作过程,然后播放特写的片段。4个特写播放完了,八点过了。我例行公事地问:“有问题吗?我想大家应该去享用晚餐了。”没有人离去,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提问,问音响是怎么录的,问特写中主人公的近况,问中国听众听了特写的反馈,我一一作答。

第二天一早,在我的格子里(会议为每一位代表准备了一个固定的格子),我发现了德国记者要采访我的信。以后几天,陆续有德国、法国、冰岛、罗马尼亚、加拿大等国的评委向我要CD。他们说要带回去给同事听,向听众介绍。2011年,当我再次出现在欧洲奖广播特写评选现场时,所有熟悉的面孔都在问我——我们又能听到中国的特写了吗?我的同事们很喜欢中国的特写,你能再给我们一些中国的广播特写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和中国同行一起合作做广播特写?——我感慨万千!其实,不是我们的特写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我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啊!

欧洲奖——新模式、新技术、新人

“欧洲奖诞生了各种各样优秀的佳作。题材范围从全球化征兆到个人经历的讲述,无不反映了新的模式和新技术的利用。”

“欧洲奖已成为高品质节目和才华横溢的青年一代的展示平台,成为同类盛会中最重要的活动 。”

这是现任欧洲奖负责人苏珊娜·霍夫曼的评价,我非常赞赏。从2007年开始,欧洲奖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国际广播特写大会的创始人布朗先生每年都给我寄参评欧洲奖的广播类作品。我选择合适的节目,通过举办《倾听世界——国外优秀作品赏听会》介绍给我国广播界的同行。作品有新意,对我国广播节目发展有借鉴价值,是我的选择标准,并不只以获奖与否而定。每次我选中一个作品就会与作者、编辑、音响师、制作人联系,询问创作方面的问题。还会与当年的评委主席联系,询问评委的现场讨论情况。每一位接到我邮件的欧洲同行都很意外、很高兴、很热情:“我的节目真的到了那么远的中国?”他们仔细地回答我的问题,我也向他们转告中国同行听了节目后的感受和想法。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把这作为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并向欧洲奖组委会反馈。而布朗先生也亲自为我撰写文章点评作品。

近几年,在我所介绍的近30个欧洲奖参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的最佳广播特写《K街——吸毒和卖淫景象的画面》和2006年的最佳广播特写《生活方式——越南人为什么不穿阿迪达斯鞋?》。这两个节目令我大开眼界、大感震撼!欧洲同行原来是这样作批评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的,同时也让我记住了一个新人的名字:岩斯·亚力许。2007年和2011年,我两次借他来中国采访的机会请他到中央电台讲课。记得2007年那次,中央电台1503的会议室爆满。2011年9月,我再次请他来中国进行为期两周的讲课和实际辅导,所有参与人员都收获颇丰。在2011年的欧洲奖颁奖现场,我再次见到了岩斯。令我大为意外的是,这一回他是最佳欧洲广播特写的开奖、颁奖嘉宾。这是多高的荣誉啊!从欧洲奖的获奖新人到欧洲奖的颁奖嘉宾,岩斯走了6年。而我相信,欧洲奖会走出更多的岩斯。2011年广播特写类的前五名,有4部出自新人之手!

在2011年的欧洲奖的评选现场,我又看到许多年轻的新面孔,听到不少新形态的节目。这些新人在讨论节目时一样地专业,一样地犀利,和那些资深的专家平起平坐、平等对话,专家们对每一种新的形态、新的尝试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和鼓励。布朗先生说,创办欧洲奖就是为了发现新人,培养新人,鼓励创新。正是因为有了层出不穷的新人,欧洲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才会不断提升。为此,欧洲奖专门为初露才华的年轻广播电视人设立创作基金。比如日内瓦-欧洲奖(Prix Genève-Europe),奖励有志于广播电视剧业具有杰出创作才能的年轻人。布朗在为我介绍欧洲奖老评委的时候,他会说这位老人带出了许多新人,他所在的国家的广播特写一直在创新。而他当着我的面批评一位私交很深的老朋友,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位老兄总是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参加欧洲奖,二十多年了没带出一个新人。2011年,我发现“这位老兄”终于带着新人、新作品来参加欧洲奖了。布朗先生的这种思维和做法令我肃然起敬!那一刻,我完全明白布朗先生为什么那样无私地帮助我,欧洲奖为什么会邀请我去当评委。国际广播特写大会,没有中国参加,怎能称为国际?而今,他看到我这个当年的学生,现在做着发现、研究优秀广播节目并推动年轻广播人创作优秀节目的工作,他希望我也能像前辈一样,去发现新人,鼓励并把他们推向国际广播界。

“一星期或许能改变你一生”,这是欧洲奖的一句广告词。我觉得恰如其分!2009年最佳欧洲广播剧奖的获得者、当时刚研究生毕业的比利时小伙子约里斯·范·达姆就是这样告诉我的:“这个奖坚定了我的职业选择,我开始相信自己的确可以做广播!”而2011年,德国一位年轻的女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朱丽娅·斯科福,带着精心制作的作品《父亲的农场》第一次参加欧洲奖。现场讨论时,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予她的节目很高的评价,很多人向她索要CD,询问她采访录音的技巧。最后她的节目没有获奖,我深深地为她惋惜。颁奖晚会之后,我特意过去抱住她,告诉她:尽管她的节目没有获奖,但我依然认为她的节目是2011欧洲奖中我最喜欢的广播特写:一个非常个人的故事却提出了一个全球化的难题:农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保持并提高生活质量?她对我说:尽管没有获奖,但为期一周的听评依然收获很多,就像充了电一样。她说她以后还要做这类现实题材的广播特写,因为这更有意义,更富挑战。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新模式
一种新的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4:32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40:23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0:15
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探讨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2:04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4:32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