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如何避免“虚”新闻

2012-04-29 22:39:47葛修远
中国广播 2012年1期
关键词:报道新闻

葛修远

摘要:虚假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虚”新闻对记者的杀伤力最大。它在要求新闻快速更新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容易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时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坚持三贴近原则,用亲身的验证来甄别事实,杜绝“虚”新闻。

关键词:“虚”新闻 重大突发事件 报道 传播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近年来随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增多,如何更好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在报道中求新、求异,争取更多的受众成为各媒体间竞争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求播出快速,留给记者反应、鉴别的时间非常少,加之事件现场原有秩序被打乱,各种消息满天飞,给现场记者选择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提出更大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有虚假新闻出现。而且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关注度高、影响面大,一旦出现虚假新闻,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对事件处置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这其中“似是而非”的“虚”新闻对记者的杀伤力最大,这种捕风捉影的新闻也最容易使事件发生地的群众对事件产生错误判断。

一、“虚”新闻的成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虚”的原始解释是“空虚,虚假(与‘实相对)”。“虚”意味着有欠缺、不够完全,这在“虚”新闻中表现为新闻的六要素(when、who、where、what、why和how)有一个或多个要素是不符合事实的,但同时也至少有一个是符合事实的。“虚”新闻是不完全真实的新闻,它有别于刻意制造的假新闻,大多是由于作者不注意甄别、过分相信外来资料或消息造成的。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媒体对新闻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新闻单位都具备了在很多传播领域展开竞争的能力,对新闻制高点和受众群体的争夺也日益加剧。同时,各大媒体在高时效、新角度上也下足了工夫,基层一线的记者也是尽其所能抢时效、发掘新角度,希望能够以快速、独家的新闻取胜。

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指出:“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这恰恰给了那些“虚”“假”新闻提供了温床和空间。

2.记者采访不踏实、不深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确保新闻真实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亲临事件现场。但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各种官方、民间消息纷繁复杂,很多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以后没有深入调查采访,为了抢时效、报猛料,过分相信消息源,对一些事关重大的消息不加以核实,仅仅大致了解就快速发稿,这些都会导致报道出现偏差,产生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3.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欠缺。一些编辑、记者缺乏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欠缺,过分追求新闻的快速、新奇,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喜欢“合理想象”,忽略了新闻质量,这也是“虚”新闻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新闻史上最具争议的“虚”新闻就是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这篇报道对黄继光牺牲前的一刹那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描写:“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嘶叫,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在那个时代,这个故事感染着很多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黄继光牺牲前的心理活动是谁记录下来的?黄继光有时间和精力去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么?这显然是作者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而进行的合理想象。

但是新闻报道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很多记者、编辑很少到基层一线采访,常年坐在办公室里,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能够完成他们想象中的采访,一些低级错误也是层出不穷。

2008年,奥运火炬在青海传递,其中途径了青海湖。当地仅有青海湖乡一个行政区,但是在某电视转播中却变成了青海湖市。这一错误一度成为青海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笑谈,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形象。

无独有偶,2011年4月9日,青海省会西宁市纺织品大楼发生火灾,在某卫视的报道中,主持人口误为“甘肃西宁市”,省会城市胡乱安插、行政区划不清的错误经常出现。在工业报道中“高炉炼铁、平炉炼钢”这一基本常识,也曾被粗心记者颠倒成“平炉炼铁、高炉炼钢”。

二、“虚”新闻的特点及影响

1.半真半假,可信度高。“虚”新闻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消息有来源、说法有根据,乍一看还是那么回事,但细一想又经不起推敲,最后能证明是有虚假的成分。由于“虚”新闻只是部分新闻要素失真,所以受众很容易信以为真。因此“虚”新闻也更容易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虚”新闻无论是对受众还是记者都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2.轰动性强,影响力大。制造这类“虚”新闻的记者往往只关注事件中吸引人眼球的方面,一味地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以期造成轰动效果。而在突发事件中,受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着什么,对此时爆出的各种消息也格外相信。

2010年夏,青海省戈壁城市格尔木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在险情发生的最初几天,“格尔木河遭遇2000年一遇大洪水”的消息一度先声夺人,见诸各大媒体包括权威媒体。这一消息也加重了格尔木市民的恐慌情绪,很多人纷纷驾车逃离,交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随后,在媒体对“2000年一遇”这一概念的追问中,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确实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洪灾,但格尔木有水文记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2000年一遇”这一概念又是从何而来?在媒体的反复质疑、追问下,最后得知这一结论是水利系统利用一款软件推算出的参考性结论。最早得知这一消息的记者没有进一步论证、调查就迅速进行了报道。中央电台在报道之初就对这一问题产生了疑问,做出了不追风、不深挖的报道意见,在随后很多媒体对“2000年一遇”展开的争论和纠正中,中央电台避开了这一漩涡,节约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更为有价值的报道中去。

3.新媒体推波助澜,扩大传播效应。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渠道广、速度快,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上公布的任何消息,都可以在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电子媒介之间自由、迅速地传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和事态紧密相连的每一条来自官方或非官方的消息,都有可能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应。尤其是有关事态的“虚”新闻,如果从官方媒体中发出,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其产生的严重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杜绝重大突发事件中出现“虚”新闻

随着我国新闻环境的不断开放,新闻竞争日益激烈,这也从无形中加剧了“虚”新闻的产生。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都在追求新闻的快、新、异。由于重大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安全,人们更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判断局势发展。所以“虚”新闻一旦出笼,便会很快蔓延开来,必须坚决杜绝。

1.深入调查研究,核实新闻要素。一条新闻播出前,记者有责任对所有新闻要素进行核实,并确保真实性。这就是用事实说话,也是记者调查研究的最直接体现。记者采访是为得到新闻事件的真相而进行调查研究,而追求真相也是新闻记者的最首要的职责。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而调查研究也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报纸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也强调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避免“虚”新闻,记者就必须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践行一名事实纪录者、真相探索者的职责。

2.增强自身素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虚假新闻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记者、编辑的理论功底不扎实有关,有些编辑、记者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有的人即使知道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一知半解,在具体工作中为了追求轰动性而忽视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突发事件往往是一场遭遇战,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这就更要求记者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绷紧新闻真实性这根弦,时刻保持冷静头脑、辩证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风,更不人云亦云,在每一篇稿件的采写中都要尽可能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媒体从业者应当利用新闻系统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再学习、再充电,增强个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时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报道中从讲政治、顾大局的责任心出发,真实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让群众满意、为政府分忧,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3.发挥媒体作用,抢占舆论制高点。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作为喉舌,不但要从严把握好信息发布关,还要与各种来自非官方渠道的“虚”新闻争夺舆论阵地。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为怀疑一名女中学生的死因,聚集到政府请愿,最后发展成为一起砸、烧政府机关的群体事件。

这个事件的产生有着一定的酝酿期,这段时间里,政府掌握的媒体没有及时占领舆论阵地,反而是一些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甚至刻意杜撰的负面消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人际传播等方式飞速传播,在当地群众当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当地政府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舆论的误导也对“6·28”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事发后做出的八点批示之一就是:“搞清情况,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披露事实真相,争取主动,严防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蛊惑人心,误导舆论!”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在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量爆炸的当今社会,不但政府要构建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媒体也应该严格把关,积极配合,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及时、科学。媒体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支持政府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如何争取新闻的时效性,同时确保真实,这是对记者的重大考验。虽然可以通过强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等手段来控制虚假新闻的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媒体行业依然存在,虚假新闻就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在重大事件报道中不出现新闻失实和工作失误,媒体从业者就必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实践,必须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动摇。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维护“真实” ——新闻的生命!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青海记者站)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报道新闻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11:39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52:05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浅谈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