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萍
还在做师范生的时候,听教育学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做到这一点,你的学生才是快乐的. 对这句话,当时我理解上虽然懵懂,但却认为:这还不简单,以后我站在讲台上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知识就是. 可是,一旦真的走上工作岗位,真的面对那么多孩子时,有时是我满堂灌,有时是学生完全不受我的点拨,想哪说哪,全然不顾我这个老师了,也就是说主体和主导全然不受我的控制了,困惑啊!
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我所谓的点拨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路线走,一旦学生中涌现出我没设想好的奇思妙想时,学生的主导就被我扼杀了,然后就满场的沉默,悲剧啊!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个人的感受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才可以让学生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自觉自愿地处于主体的位置来学习. 当然,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有好多种,我和我的学生们感受到的有如下几个快乐:
一、“境”的快乐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也由于数学不像语文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使得很多孩子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就觉得好难,好恐惧. 其实数学才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 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较强的人文性. 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来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像听故事或者看动画片一样的学数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和“商不变的性质”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自己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在讲解(a × b) × c = a × (b × c)时,我把a比喻成爸爸,b是学生自己,c是妈妈,先是爸爸和我在房间里玩耍,妈妈跑来后在门外喊着“开门呀,开门呀,我也想进去玩”,当妈妈进到房间后,我当然最喜欢和妈妈玩啦,就把可怜的爸爸推到门外去了,不过,我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啊,感情还是相等的,这个小比喻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连最后的规律都是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的,并且还乐此不疲的上台表演着,我和学生们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二、“辩” 的快乐
每名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就好像一家人坐在一起看世界杯,也许三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支持的球队. 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上允许学生间争论,更要允许学生和老师间的争论,让学生们在争论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 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简算“1200 ÷ 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 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 之后我请计算时余数为2和200的两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班里一阵骚乱,有的同意余数是2,有的同意是200. 我不立刻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组成两个辩论团,分为正方和反方(当然我私底下让答案正确的那一方为正方啦),与正式辩论不同的是,我允许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自己错了时,要敢于承认并改正. 学生们开始开展辩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向对方提问. 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 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反方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 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 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激发了学生们内心的需要.
三、“动”的快乐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是最为活跃的,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可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课件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孙悟空和猪八戒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在争吵. 出示师傅唐僧的问话:同学们可以帮帮它们吗?学生们热情高涨地开始要计算,我就让孩子们先不要急着计算,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猜测,再建议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们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后很多孩子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一下就解决了两兄弟的烦恼,同时学生们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获取了知识,学生们感觉很快乐,比我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四、“思”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儿童更是这样, 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然后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 其实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 学习数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
记得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说:我国数学家在几百年前就发现了圆周率,几百年后的现在,同学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研究发现吗?
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利用这个点画出一个圆. 接着,再把圆周上一个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圆周,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然后提出: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如果要测量大的圆形水池,我们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但却有局限性,于是学生们产生了探寻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强烈愿望. 最后,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后,思考: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它的半径和直径有关. 那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又通过动手测量,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推理、研究、果然发现了圆周率,那个高兴劲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虽然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早已发现的,是我们早就知晓的,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发明,就是创造. 学生通过自己发明、自己创造,感觉到发明创造的快乐,对圆周率就理解得更深更透.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们普遍感到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五、“评”的快乐
实践证明,有效的评价方法,寓评于乐,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更轻松、愉快地学习.
在作业评价中,我吸取很多老师好的做法,不再单调地使用“√”和“?菖”,而是会在一些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上我想对他们说的话. 比如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我就在旁边写上:“好像还有其他的解法哎!”第二天收上作业,学生的答语:“是的,老师我也想出来了. ”我又接着写上:“就知道你爱动脑筋!”他也写上:“谢谢老师.” 这样的评语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大胆地去想去做.,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一箭双雕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每节数学课快要结束时,我们都会进行一次点评,可以是老师对整节课的小结,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 比如,在评价“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中,我班就有一名女生这样评价她的对手:你考虑问题比我细多了!在评价中,这名女生收获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她的对手获得了赞美,我们都收获了快乐.
兴趣和快乐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并感受到快乐,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可见,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处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去参加学习的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