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闽
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从古代科举到近现代的应试教育,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考试不仅没有停止,形式反而更多,次数也更频繁了. 对于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家长、老师、社会往往关心的只是考试的结果,对于考试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考试后的心理却关注甚微. 他们只知道在孩子考好时或表扬几句,或送点礼物,如果考不好,孩子们面临的常常是打骂、训斥. 他们不知道此时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也没有完全明白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一、小学生考试现状
1. 不明白考试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考试强调,考试是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具有考查、选拔的功能,而今新课程强调,考试只是一种评价的方法,淡化了选拔功能,突出了评价功能. 这就是说,孩子们的考试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检测、评价这个阶段学习的情况,又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经验和教训. 而“考后”对孩子们来说也不仅仅是某次考试的终点,更是下次考试的“起点”. 因此,说到底,考试是为孩子们的发展服务的,而并非是为了“应试”. 事实上,在许多家长、老师的心目中,考试主要是为了“升学”,所以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孩子们的考后心理还会轻松吗?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我希望老师、家长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们,因为这样不会让我们有很大的压力,也不会没有了自信心. ”
2. 不愿面对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每个孩子都想考好,每位老师、家长也都想看到好的成绩,这是人之常情. 因此,现实中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差成绩“怒气冲天”,对好成绩 “笑脸相迎”;给考好的孩子送去“掌声”,给考差的孩子递去“巴掌”. 即便如此,高低不一的成绩还是存在.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人明知但又不愿接受的事实: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条件是不同的,特别是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自然出现了高低不一的成绩. 所以,不应排斥考差的孩子,也不应把没考好的责任都推脱给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让每个孩子重树自信,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反之,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的高分数,不顾孩子之间的差异,对未达到要求的孩子采取批评和打击,那么只能让这些孩子对考试越来越恐惧,对学习也越来越失去信心,结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3. 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在教师之间有一种说法,叫“抓两头,带中间”. 为什么不是“两头”、“中间”一起抓呢?在有些家长眼里,考中等成绩还可以,或者认为考中等成绩不值得表扬也不应批评——无所谓啦. 这些都与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有距离的. 其实,考中等的学生往往占大多数,这类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等生,中等生可以说是优等生的后备军,他们的潜力如果得到有效地开发,就可能发生突变;第二类是进步的后进生,他们通过努力,成绩有时也能达到中等;第三类是没考好的优等生. 难道有潜力的、进步的、退步的学生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他们虽然考了“不好不差”的成绩,但是他们同样需要关爱、需要帮助. 如果冷落了他们,他们也会相应地“回报”:或伤心,或无所谓,或麻木……甚至有的学生说:“不重视我的成绩,使我没有了上进心.”因此,孩子考中等成绩时,我们不应不管不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关注和调适.
二、应对策略
1. 明察秋毫
考试后,老师、家长不能光凭成绩的优劣忙着简单、草率,甚至以谩骂、武力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 因为孩子考好、考差,进步、退步,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所以不能武断地以一把尺去衡量. 这时,更重要的是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试卷、个别交谈、集体交流,或者让孩子们以习作、日记的形式写考后感等,了解他们本次考试的收获、教训及心理状况,为客观评价与调适作铺垫.
2. 有的放矢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玩,喜欢表扬,更喜欢物质奖励. 因此,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考好的、进步的孩子进行表扬、鼓励或奖励. 例如,可以适当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买个玩具,给点零花钱,买点好吃的,带出去游玩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对考差的、考一般的孩子则是帮助其找出原因,及时辅导、鼓励,树立榜样,增强其自信心.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通过穿的、吃的、玩的增强其求知欲,但切不可打击、放弃,否则会加重他们的压力,甚至会使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心态,因为有些考差的孩子已经够伤心了.
3. 再接再厉
在考后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中,本着教育、关心、发展孩子的目的,教师应继续关注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随时纠正他们已存在的不良心理,让调适得到真正的落实. 作为家长,除了与老师保持联系之外,还应时刻与孩子保持零距离,加强沟通. 同时,可以为孩子建立“考后记录袋”,专门收集有关孩子考试成绩、考后感之类的资料,那将是孩子成长的宝贵财富. 作为孩子自己,也应不断提高对考试的认识:考试是学习的一个环节,既是检测手段,又是评价方法,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应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反思考试,自觉调节考后的心态.
4. 循序渐进
生活中,很多事并非一蹴而就,调适也是这样——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新一轮考试后孩子们也可能产生新的心理,加上孩子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因此,孩子们考后的心理调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应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地去调适,对症下药,让孩子们的考后心理调适逐渐由被动走向自觉,也让他们的考后心理快速地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