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斌
【摘要】 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是预设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性,而新课改要求下的数学课堂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就是课堂的生成性.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升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 预设;生成;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 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 于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每一节数学课的两个要素. 要想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如何把握与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课前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1. 课前预设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学生质疑的时间,设计相关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是走向动态生成的基础.
(1)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2)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喜好,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并提供条件.
(3)多维导向设计. 教师课前的多角度预设,才能实现课堂中的多维导向,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预设内容可以包括: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根据学生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进行导入;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互动练习等等. 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才能在具体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
2. 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从而展开教学获得成功.
(1)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生成空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的充分发表自己的创意. 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索,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教师要用真情来感染学生,要以激情来渲染教学氛围,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动态生成的空间.
(2)合理利用教学“意外”,促进学生的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巧妙抓住意外,合理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个案例,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小强与小明每天坚持跑步,小强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如果他们站在200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钟两人相遇?”学生给出的解法是:设x秒后两人相遇,则所列方程为(6 + 4)x = 200或6x + 4x = 200. 按原定的教学程序应该进行巩固练习,但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用方程6 × 2x - 2x = 200来解?”虽然老师出乎意料,但这位老师还是调整了原先的计划,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假如小明也是每秒跑6米,那么两人x秒内所跑的路程和应该是6 × 2x米,而实际上小明每秒少跑2米,因此再减去2x,就正好是两人在x秒内所跑的路程之和200米. ”这是个富有创意的思考,受此启发,许多学生有了“4 × 2x + 2x = 200,6 × 2x = 200 + 2x,4 × 2x = 200 - 2x”等新的解法. 这是个精彩的教学片段,这是个意外,但老师大胆的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生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关注教学细节,鼓励学生生成
学生大胆地猜测是不可预测的,老师如果能够有选择性地利用好这些偶发的猜测,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与验证之中,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授完“完全平方公式”后,正准备总结和训练,发现还有一名学生在举手,就让他回答. 生1:老师,我们刚才得出的两数和平方公式是用于两数的和的平方,那么三个数的和的平方是否也是这样的规律?(a + b + c)2 = a2 + b2 + c2 + 2ab + 2ac + 2bc成立吗?老师:这名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这个等式是否成立呢?同学们愿不愿意一起来验证一下,可以讨论. (三分钟后)生2:我们通过几组数代入运算,发现是成立的. 生3:我们组利用(a + b)2 = a2 + 2ab + b2来进行验证,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师:你们都很聪明,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它其实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 本案例中,老师抓住了这个教学细节,加以利用,同样促进了教学的生成,使学生思维得到了延伸与拓展.
(4)巧用课堂错误,激发学生生成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倘若能巧妙加以利用,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节数学课“合并同类项”,在巩固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关于同类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两个单项式的次数相同,那么它们是同类项. B: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只有数字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D:-2(x - y)2与6(y - x)2不是同类项. 生1:选C.师:那么请说说A,B,D错在哪里?生1:A,B都是错的,因为同类项是字母相同,指数也要相同,但D我不知道错在哪?师:D到对不对呢?这时下面同学们开始有些争论. 生2:我选D. 师:赞成选D的请举手. 这时很多人举手了,师:我可没举手哦!我想让同学们听听我的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x - y) = -(y - x)则-2(x - y)2 = -2[-(y - x)]2,负的平方是正的,所以-2[-(y - x)]2 = -2(y - x)2,因此,它们是同类项. 这时马上有学生说:那么(x - y)的立方呢?师:提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像我这样试试立方. 生3:老师我知道了,-2(x - y)3 = 2(y - x)3.生4:那四次方呢?生5:五次方呢?最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当(x - y)的偶次方时,括号内交换数的位置,不改变最终结果;当是奇次方时,改变数的位置,结果变成它的相反数. 老师有效地抓住学生的错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真正地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相对明确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方法的多样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数学课堂可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预设是枝,生成是叶,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 课堂因预设更充分,更饱满,更有实效;课堂因生成显得更生动,更拓展,更富激情与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不讲. ”这一语道破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精髓. 数学课堂是呼唤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鲜活的课堂,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提供生成条件,鼓励生成,才能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只有在预设的“池塘”里,不断注入“生成”的活水,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正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