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启示

2012-04-29 16:48马超英
北方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道德经教职工老子

马超英

【摘要】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著作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几千年来,老子思想受到历代政治领袖的追捧,为中国文明的鼎盛辉煌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绩效工资改革之际,高校可借鉴《道德经》中无为而治、不言身教、以人为本等指导思想,稳定绩效考核政策,化解高校内部矛盾,提供修养生息的机会,促进学校和谐稳步发展。

【关键词】道德经高校绩效工资改革

德国有句谚语:“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两千多年来,老子创作的《道德经》备受世人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被誉为“百经之首”;同时,它亦广受西方读者的青睐,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的政治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繁华盛世,在各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老子的道家思想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成为许多领域重要的指导思想。高校在绩效工资改革中也可借鉴《道德经》的伟大思想,建立激励与和谐共存的分配机制,大力促进学校快步发展。

一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1.无为而治

《道德经》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老子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不人为地强加干预,只作适当的指导和匡正,让百姓自由发展,以最小的政治行为实现最大的统治效果。

2.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相对于尊尊教诲,老子更倾心于以身作则、不言身教。“不言之教”是领袖人物必备的道德风范,杰出的领导者擅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感染和影响别人,因为“干着指挥”比“站着指挥”更有说服力,是最具效果的指挥方式。

3.以人为本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与世间万物的生命也都是平等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老子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统治者必须尊重百姓,关爱百姓,尽可能地满足百姓的合理需要,才能促使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符合高校长远发展利益的绩效评价体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事实已经证明: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森严,盗贼就越增加。所以,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无为、不扰民”是圣明之君常用的治国之道,如果用频繁的政策调整来扰乱百姓的生活,就不配治理国家,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绩效评价是衡量教职工岗位履职情况的主要手段,是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整体发展和教职工个体发展的政策导向。确立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不是一件易事,许多高校制定的评价体系有效期限十分短暂,往往执行数年就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频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调整让教师们无所适从,无法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制定有效的规划,更使高校教育迷失方向,将学校发展推向低谷。

2.内部矛盾亟待缓解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阴阳对立的和谐统一是客观规律,世界万物都应该遵循这个法则。维持高度和谐的内部关系,是一个单位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高校原有的校内津贴分配体制里,各类利益群体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领导干部与基层教职工、高端人才与普通教师、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矛盾尤为突出。绩效工资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定会触动部分教职工的利益,届时将遭遇各种困难和阻力。如何采取有效手段缓解矛盾,维护高校和谐与稳定,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3.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面临挑战

“鱼不可脱于渊”(《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鱼不可能脱离池渊而生存,人只有在最擅长的领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现阶段高校竞争异常激烈,教师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升温。在量化考核机制下,高校教师正被培养成“面面俱到”的能手,与学生的互动越来越少,教书育人的热情正逐渐减退。教学、科研、职务晋升等日常事务让教师们倍感压力,而这种激增的工作压力与滞缓的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在得不到住房保障的情势下,高校的职业光环已逐渐褪色,教师职业吸引力正面临巨大挑战。

三 《道德经》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启发作用

1.无为而治,建立稳定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小鱼很鲜嫩,烹调时经常翻动就容易被翻烂,治理大国跟烹饪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统治者过多地干涉百姓的生活,必将引起百姓的不满,所以“清静无为、垂拱而治”才是统治者稳坐江山、造福于民的法宝。

高校制订政策也要遵循“烹小鲜”的道理。绩效评价体系与学校发展、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高校应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以维护绝大多数教职工利益为准则,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精心研讨、反复斟酌、群策群力,制定长期、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要严格按章办事,避免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政策之上,实行不折不扣的“无为而治”,为教职工个体发展指明方向,为学校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不言之教,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虽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是矛盾,但只有相互和谐、相互统一才能实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唯有消除引起失谐的锐利,排解造成失序的纠纷,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统一。高校要缓解各种矛盾、各类纷争,应从以下两个“挫锐”点着手,实现学校内部的和谐与统一。

第一,“不言之教”。领导者是单位的一面旗帜,其一言一行都是下属学习的榜样。当前高校各类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利益分配问题,制定百分百满意的分配政策并不可行,但建立使人信服的分配体制是可以实现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领导干部在制定分配政策时应发扬谦让精神,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真正让教职工心悦诚服。这种谦让精神若能在全校范围内发扬光大,所有矛盾、所有纷争都将迎刃而解,高校和谐稳步发展指日可待。

第二,“不尚贤”。“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三章),老子所指的“不尚贤”并不是说不能崇尚贤德,而是不要给贤才提供过于优越的权利和地位,以免“贤才”成为诱惑,引起人们争权夺利。

高校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马太”效应明显。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高校为上档次、争排名,不惜财力、物力引进高端人才,并为高端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地位,这让一直在学校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教师非常不满。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须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仅凭小部分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限高、稳重、托低”,高校可以适当参考《道德经》中的“不尚贤”思想,采用公平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营造和谐共赢的学术氛围。

第三,以人为本,给教师休养生息的机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如果统治者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国家,那天下就太平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都采用了“以人为本,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在不干涉民间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百姓的生活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华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空前繁华的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老子思想为中华文明的鼎盛辉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今高校普遍流行的量化考核机制让教师们疲惫不堪,大学排名榜更为高校急功近利风气推波助澜。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高校苦寻着促使学校和谐快速发展的良策。“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历史已证明,真正能让学校蓬勃发展的良策就是为教师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关心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减轻教职工的工作压力,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鼓励教职工往擅长方向自由发展,努力营造认认真真培育人、安安静静做学问的清净环境,让每位教职工心甘情愿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四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责,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应尽义务。高校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准确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有效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高校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和.道德经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何新莲.从老子管理思想谈领导谋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吴学刚.品《道德经》,学管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4]范庭卫、朱永新.先秦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5]张杰南、侯清恒.道家做人,儒家做事[M].北京:线装书局,2010

[6]王建民.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向哈佛学什么?[J].中国报道,2009(12)

[7]乔锦忠.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4)

猜你喜欢
道德经教职工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智者老子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