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艳宏
【摘要】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选定适当的统计指标,用以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及其具体数值。本文以统计指标体系基础概念与分析为基础,简要概括我国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统计指标改革历程,提出对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建议,为今后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CPI、GDP等统计数据与统计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总体情况的风向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社会经济情况,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合理预测成为统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选定的统计指标不仅能够简单地反映经济数据,更能够全面衡量经济现状、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同样,作为统计指标集合体的统计目标体系应该能在联系各指标的基础上,发挥体系所独有的整合作用,实现统计工作的分析、指引目标。因此,探究我国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使其与当今形势相适宜,是当前统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统计指标体系概述
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就必须深刻理解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把握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说,只有正确的理解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确保统计指标体系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体系设计目标。
1.统计指标体系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具体的统计任务需要而制定的一套相互联系的指标,其目的是全面反映统计对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由于经济现象往往复杂而又多变,各种现象之间联系紧密,仅用个别统计指标往往难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才需要采用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描述。
2.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第一,根据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分类。可以将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统计指标体系与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反映整体国民经济或社会发展之类的大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则是反映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小范围经济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介于二者之间,还存在反映各地区或部门的中观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分类。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与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综合性指标体系着眼于反映总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综合情况,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则着重于反映某一方面或问题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3.统计指标体系质量要求
第一,科学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能够科学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契合总体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立之前,要对总体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设计出的指标能够全方位、准确的反映总体情况。
第二,整体性。统计指标体系是由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从全局出发,确定指标口径、时间、空间与计算方法间各个指标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指标以及整个体系的制定。
第三,统一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求历史记录、核算与未来计划相统一,因此在具体体系设计时应当考虑在不同时段、不同需要的基础上,原始记录与计算方法的统一。包括范围的统一、经济内容相同以及起止时间的一致。
第四,可比性。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多用于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因此指标体系必须注意地区、部门之间的可比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保持各个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保持指标在一定阶段内的稳定性,有助于分析、比较经济现象的
发展规律。
二 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着我国政府统计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国际体系不断趋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和邮电运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第三产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主要宏观统计指标的选择上,采用的是国民收入指标,微观上选择的是净产值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上,我国也逐渐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与国际指标体系不断趋同。例如,从宏观上逐渐采用国际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原有的国民收入指标。统计指标体系的覆盖范围也从原有的五大行业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全行业,这与国际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2.效益指标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的经营基本是以产定销,企业只要完成了生产,也就等同于实现了销售。因此,之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大多集中于评价企业的产量、产值方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与销售大多受到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在于衡量其获利能力而非生产能力。因此,统计指标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更注重反映企业的市场占有度、效益实现程度、发展潜力等。可以说,随着市场要求的改变,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也是不断跟进的。
3.反映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科技指标日益增加
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内外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目光更加集中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此,统计指标中加入了科技统计的内容,提高了科技指标分析比重,这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可以说,科技指标的加入使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合理与全面,也加强了我国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的趋同度。
三 现阶段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全国与地区的经济宏观统计分析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GDP),而GDP的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共有20个门类,95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工商、税务等其他部门在进行统计工作中很难做到与统计部门采用相同的统计标准,最终导致统计部门的指标体系很难与其他部门的统计体系衔接与对比,造成统计工作低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国际普遍有三种解决方法:一是将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全部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体系中;二是政府统计体系中关键数据与指标由其他各部门提供;三是政府部门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组成两大支柱,共同形成全面统计体系。但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的现实情况,如何做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间的统计指标与统计数据标准的统一,将是我国今后改革统计指标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2.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难以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
现阶段,统计结果使用者往往反映统计指标实用性差且更新速度慢。由于统计指标体系要做到时间上的可比,因此其变化的频率不可能太快,需要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使统计指标体系在反映现实情况或针对专题分析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二是满足国家统计局对外报送的需要。对专题的分析,差异性较大,很难做到囊括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但应该看到,广大统计结果的使用者对专题分析统计数据的需求。因此,怎样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更大限度地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3.整体指标体系缺少环比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速,政府与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调时效性与真实性。尤其是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之后,利用上年或上期的同比数据已经很难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势,许多部门的数据呈现按月的趋势性变化。环比(及当月与上月对比)数据能够更加及时地反映经济的走势。但目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仍是沿用以往的同比数据,环比数据统计与公布体系尚未建立,这无疑是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的一大缺陷。
四 关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应该说,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统计制度推进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现阶段,统计信息使用者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制度不仅要解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日益增高的需求,又要解决基层统计单位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这些都是要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加以完成的。尽管改革存在着困难,但仍应坚持改革的方向。
1.在指标体系改革的同时,加进统计调查方法和调查频率的改革
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与需求频率日益增加,加重了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庞杂的统计信息搜集工作不但加大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统计部门的工作效率。适当减轻统计工作的负担,除了强调精简统计指标体系之外,还应将统计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的改革配套进行。可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方法,降低调查频率,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2.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要增减有度
在推进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社会生活反映能力较强的指标(如第三产业发展指标),而对于那些使用频率低、调查成本高而利用率又相对较小的指标则应适的删减。对于对国民经济预测能力较强的先行指标,应当逐渐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针对那些统计表中指标较少、但分组过于频繁的指标,就应当尽量减少过细的指标分组,特别是能够直接从其他信息统计渠道获取的指标。在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调查统计方法上,针对其不同的专业背景优势,对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加以整合,减少各部门统计指标的重复交叉。
3.加强专题分析统计指标的构建
现阶段,反映人口情况、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以及精神文明、社会管理水平等专项分析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几年,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也逐渐与发达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相接轨,但以上专题分析中,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能力依旧稍显薄弱。以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不仅停留在加强统计的精确性与预测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设计些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专题分析指标,提高整体统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总之,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改革涉及社会的各方各面,也需要来自各方各面的支持。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对统计制度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加入适应于我国统计情况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谭乐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计[J].统计与预测,2009(2)
[2]刘海燕.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
[3]张继良.统计体制非改不可[J].中国统计,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