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英
数学很多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之后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贴近生活,但是,尽管与生活有着很亲密的关系,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现象,造成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至关重要。
一、数学源自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根据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1.捕捉生活现象,导入新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吗?”问题一出,每一位小朋友都活跃了起来,因为这一生活现象是他们所熟悉的,这为引出“面积”的意义教学起了个好头。又如,听过某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变化,出现重复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
2.联系生活画面,理解新知“生活化”。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我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充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周围挑选几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积,了解大小在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时,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后,学生就不易造成概念之间的混淆了。
3.创设生活情景,思维训练“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教学“接近整十整百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该把165元减去100),营业员阿姨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3。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就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让数学用于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日常生活“数学化”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引入课堂,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切实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大量的知识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数学知识系统与现实世界有机统一。比如,有这样一个活动课设计方案——《小小设计家》,教师为学生提供粗铁丝、泡沫板,让学生为灾区人民设计简易实用的越冬帐篷模型,学生兴趣浓烈,各显神通,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展开制作,教师又通过评讲活动,使学生强化了知识理解,提高了运用水平,切实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开设“生活数学”课,创造应用机会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测量、生活中的面积计算、开办小商店、计划购物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实用性。
4.改造问题,增加应用情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让学生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改造问题,增加情趣题、开放题,创造条件,让数学走向生活。比如,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米和厘米,练习:1米2厘米—7厘米,多把它作为计算题对待,但若改变问题:小明的爸爸腰围1米2厘米,经过锻炼,减少了7厘米,小明的爸爸现在的皮带孔应放在哪个位置?题目下方是一根长100厘米的皮带图,计算要求与原题相同,而且增加了看图的难度,但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原先浓厚,因为这是他们常能看到的生活实例。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我们的数学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