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2-04-29 13:12周志刚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说语文教师

周志刚

新课改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发挥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小说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反映生活的广阔性,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性,人物刻画的丰富深刻性,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等,使小说成为深受中学生喜爱的文学样式。对于小说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当作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分析,教师从旁指导和点拨。学生置身于这种课堂环境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他们个人语言的积累程度和表达方式都不可能相同,要想使他们超越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师就要鼓励和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与讨论,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思想相互交流,从而了解彼此的见解,弥补自己的不足,对问题形成更加丰富、全面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互相对话中共享知识、经验和情感。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可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话题:别里科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限制语,并联系课文说明理由,看谁说得深刻,新颖,独特。借助话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互相启发,思维活跃,不断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场面精彩:有人说是一个可笑的人,有人说是一个可恨的人,有人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们联系课文陈述理由,无不富有创造性。文学人物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不同阅览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其责任在于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认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直接的自由的思想交锋中磨砺智慧。

二、内引外联,引导学生延伸拓展

在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尝试以语文教材中精选的篇章为中心,向纵横两个方面拓展延伸,实现多项链接,重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或整部著作拓展,目的在于通过对作品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例如,阅读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在学生的面前会展现一个容貌娇美、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而本文只是节选了《红楼梦》中的一小部分,黛玉的形象并没有充分地显露出来,在与宝玉的爱情发展中其性格才渐渐丰满起来。因此,教师有条件时,应有必要安排学生阅读原著,从而对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有一个全面、深刻地理解。

(2)、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其相类似的作品拓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人曾在教学中借鉴《中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一篇《项链》的教学案例,在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大家是否发现了小说中的几个细节——舞会,马车,丢了东西,然后逃跑——是不是让人们会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问题一出,学生研究的兴奋点一下被激起,“灰姑娘”的故事脱口而出,由此将学生引入了对文章的写作模式的探究:师生通过对《窈窕淑女》、《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等几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了欧洲大陆的“灰姑娘故事”模式和中国的“才子佳人”模式。表面看来是学习了一篇文章,但是这种内引外联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对《项链》一类情景模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3)、以某篇作品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让学生能够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比如《祝福》是鲁迅先生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在主人公祥林嫂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愚昧,据此再向学生介绍,其实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贱民都是善良的,卑怯者也是善良的:《药》中的华老栓夫妇,将儿子的命运寄予在人血馒头上;《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的队伍,而最终落魄,死于非命;《故乡》中的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的压迫下,苦得像个木偶人;以及《风波》中的七芹嫂,《离婚》中的爱姑;这些人物,构成了鲁迅小说的根本:含垢忍辱,逆来顺受,目的只有一个——延续卑怯的性命。接着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同情,更多的是引起灵魂疗救的注意。这样一拓展延伸,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三)、以写促读,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与其它的文学样式相比,小说是与生活距离最近的,小说的故事性特点,使之成为最受中学生欢迎的文学样式。因而小说的课外读写可以说是中学生课外读写的重心,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引导学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的教学效果。其常见的方法有评论法、人物点评法、细节点评法、情景再现法、延伸续写法、换位表述法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采用什么手法进行教学,都应该符合教育规律,重视学,尊重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尤其是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小说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审美潜能,真正地把创新精神培养起来,使语文课成为一汪活水!

猜你喜欢
小说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