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晔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求知和获取能力的强烈欲望。因此,成功的教育者往往都十分重视通过精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让严肃沉闷的课堂空气活泼起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来上课的,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解“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成竹在胸、胜券在握,才能信心十足地站在讲台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例如在上七年级的第一堂课时,我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告诉我的学生,我的课堂主导思想是“快乐与自由”,快乐地享受上课的过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主见,师生间进行共同的探讨。在这一前提下我让学生讲讲自己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谈谈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及喜欢什么样的课,有哪些特殊要求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样正常吗?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呢?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这样,第一堂课就让学生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思想品德课不单纯是圈圈重点、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倾情打造魅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在第一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颖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填鸭式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只有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名人名言、案例、漫画、谜语、歌曲等方法导入,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个准确地把握,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在教《筑起“防火墙”》一课时,就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学生丁某平时学习不认真,也不听父母的教育,经常出入舞厅、网吧。丁某在网吧曾被三个男青年殴打和勒索。有一天,丁某独自在家时,这几个男青年找上门来。丁某给他们开防盗门,还拿出饮料招待他们。然而,三人丝毫不为丁某的殷勤所动,反而在丁某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两千多元钱和项链、戒指、手表等贵重物品。丁某哀求他们不能拿走,一个男青年拿起菜刀威胁:“要东西可以,先跟我们走一趟。”在这种情况下,毫无防范意识的丁某又犯了错误,跟他们上了一辆出租车,当晚,丁某就被绑架……针对这个案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丁某的错误有哪些?我刚说完,学生很快就把答案找了出来,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想一想,你能否从丁某所犯的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马上就想到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要认真学法,依法进行自我保护。那如何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及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呢?此时,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达到了“课未始,兴已起”的学习状态。
2.关爱学生亲近心灵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因此,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
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平时要经常找同学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尤其是对那些学习较差或行为较差的学生更应倾注无限的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避免简单的挖苦讽刺和粗暴的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比如对上课看课外书的处理。我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那位同学说:“现在先让老师帮你保管一下让你违反课堂纪律的罪魁祸首,好吗?”我这样一问,学生当然不好意思再拒绝,乖乖地交出了课外书。课后,我就把学生找来,问他老师该怎么处理那本书,学生很大方地说:“老师,给你吧,我不要了!”我一听,只好转个弯说:“从权利这个角度来讲,书是你的私有财产,我不能随便占有你的东西,现在总不能因为你犯了错误而让老师也来犯错误吧!”学生听后,想了一下,就说:“老师,你先看我以后课上的表现吧,好了就还给我,行吗?”我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在这中间,包含着我对学生的爱、信任。学生一旦体验到了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动力是对教师更大的信任和不懈的支持。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3.科学辅助激励求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课时,为了解决公平是如何产生的,我就放了一个“三个和尚”的flash,随着清晰的画面、轻松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可爱的人物的出现,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于是,我水到渠成地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喝?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学生立刻结合课程学习知识,很有条理地给出了答案。一个和尚自己挑,自己喝,则不存在公平与否,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就认为自己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所以马上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这段flash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4.多种形式活跃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内容简单,知识浅显易懂,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穿插一些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辩论、讲故事等形式,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我在教《筑起“防火墙”》这一课时,针对目前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吧和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正方是:“我提倡青少年上网”,反方是“我反对青少年上网”。课堂上,我采用合作的方法,把整班学生按照座位分成正反两个阵营。通过辩论,学生知道了上网给青少年的帮助是有利于开拓视野、便于查阅资料、能提高自己的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各方面还不成熟、不稳定,往往抵御不了网上的各种不良诱惑,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甚至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不仅荒废了学业,严重的还会导致违法犯罪。通过这样的辩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作为青少年学生要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的“五要五不要”的内容。辩论会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同学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极大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自觉远离网吧的自觉性。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稳定和发展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5.巧设总结强化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比如在做《诚信是金》这课的小结时,我按照常规先把要点、知识点概括了一下,然后请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填空题,并告诉同学:这既是老师对同学的希望,也是老师布置给同学的作业,希望同学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个这样的人。学生马上异口同声:诚实守信。情绪很是兴奋,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打通课内外的隔阂,融贯学习和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学习《社会责任》时,以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为突破口,开展“我为办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做些什么”的主题活动来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切实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并认识到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要抓紧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且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配合教学,把第二课堂命名为“求索”,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学习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一系列活动地开展和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样,不但产生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更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有用、有价值,从而想学、爱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平时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