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探微

2012-04-29 09:04章辉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陶冶人格课文

章辉辉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讲解、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传统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新课导入求新颖

对于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课文要力求新颖地导入。无论是提问式、概括式、诱导式导入,还是情景式、悬念式、引趣式导入都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针对性要强,要有启发性,要简洁巧妙,以此来激发学生情趣,启动学生的求知欲。沈复的《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初次接触古文,绝大部分学生对此既好奇又不免有畏难心理。笔者在课文导入时,先让学生描述遭蚊子侵袭的情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苦不堪言的回忆,然后充分利用《童趣》一文语体简洁、行文流畅、联想奇特、妙趣横生的特点,以课文内容为主线,讲述“我”梦见与大如仙鹤的蚊子为伴邀游太空的虚幻情景,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引起了学生对“物外之趣”的极大兴趣,以此切入课文,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提问点拨求灵活

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画圈圈让学生死钻的呆板教学。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阅读教学的提问,有着提出任务、明确指向、加速反馈、及时调控、启发思维、深化理解等多种功能。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力求抓住课文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一是在文章的题眼处提问。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的“走”,为何要“走”?怎么“走”?“走”的结果是什么?不走的结果又如何?“一步”的含义是什么?题中为何要连用两个“一步”?后面的“一步”对前面的“一步”有什么意义?

二是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即对理解全文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要害提问,对理解全文、体会情感有重要的带动帮助作用。再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这两句是该文的文眼所在,为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笔者设计了相互关联的一串提问,以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①时间?②石梁有多高?③“我”处在什么样的处境?④句子间为什么不用逗号而用句号?⑤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我”从石梁上抱下来?(2)“我”是怎样实施“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这一过程的?①如果没有父亲详细指点下梁步骤,“我”能顺利下来吗?为什么?②你有过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既围绕文章中心,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情趣。

三是在内容变化处提问。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文中“我”有两次不同的啜泣,这两次啜泣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文章中主人公类似情感变化的提问,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能力。

三、总结概括求准确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都必须经过一定途径反馈给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无论是对某个问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技巧的概括总结,不管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是评判他人的答案,我们均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加以把握。在这方面,“评”“说”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课堂上,教师首先视课文长短、难易程度指导学生阅读2-3遍,让他们通过阅读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阅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情感,从阅读中领略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运用的语言技巧逐渐内化。讨论中,各组长依据讨论题,选1-2个本组感兴趣的题目主持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束后,由组长作总结性发言。这种以“评说”为主的讨论形式,对《济南的冬天》《春》等一类赏析点较丰富的文章,以及《风筝》《紫藤萝瀑布》等一类疑难点较多的文章,效果较好。只要教师设计的讨论题内容单一,难度适中,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塑造人格求陶冶

1.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发人深省;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还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击,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3.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猜你喜欢
陶冶人格课文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背课文的小偷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背课文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