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粧 林仲旻
如今的服装行业流传着一个段子:将目前的库存拿出来。可以卖三年不用出新品。库存,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这个行业的痛楚,就连美邦这样的业界标杆都重伤难愈。
从25.6亿元到17.5亿元,即使在2012年上半年,美邦的库存惊人地下降了8个亿,但那些被老款服饰堆满的仓库,仍然如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威胁着这家一度被视为中国最接近ZARA的服饰巨头。
美邦库存之痛究竟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追问。
加盟商的紧箍咒
2012年10月,贵阳市中心3层楼高的美邦门店里,往年的旧款冬装、夏装正打7折,但无人问津。这是贵州省内最大的美邦门店,一名女店员告诉记者,“销得不好。像旧款,别人去年已经见过了,打折也卖不出去。”
2012年上半年,在重庆、成都和贵阳等地,美邦累计销售4.35亿元,同比下滑5.9%。“重庆、成都是直营店,压货最严重的是贵阳加盟店。”前美邦员工告诉记者。
压货是套在加盟商脑袋上的紧箍咒。2012年上半年加盟店为美邦贡献的营业收入为22.4亿元,占比49.1%,多年来首次低于55%。
美邦和加盟商之间的裂痕,是美邦2008年上市后开始出现的。一直以虚拟经营起家的美邦,在上市后和大部分的加盟商签订了为期三年的经营合同,要求加盟商每年要有25%的增长。这种强制性条款引起很多加盟商的反对,但是美邦的回应非常强势,“不签的话你们就不要做了。”
取消特许经营权就意味着过去的投入将付之东流,加盟商们不得不委曲求全,但却与总部心生间隙,两者之间关系开始变得更强调订货必须达到标准,而非如何共同促进销售。
这种缺乏沟通的方式,使得加盟商在订货的时候缺乏合理的判断。2011年秋季女装,美邦尝试在款式上进行较大的突破,但却不被加盟商所接受。最终订货情况非常糟糕,而这款女装的市场反馈却是出奇畅销。
与此同时,美邦在自建直营店之后,开始产生了资源偏向。
2011年在加盟商库存口趋严峻之时,美邦规定加盟商在指定时段里可以进行8折销售,美邦将给予8%的补贴,而这意味着加盟商自己将付出12%的利润亏损。现实的情况却是,八折的折扣根本没有用,同一城市里,离加盟店不远的直营店打的是5至6折。
加盟商无力承担更多的折扣,以对抗直营店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我们以五七折从美邦进货,加上运费以及道具费用,成本大概是标价的60%。商铺租金要占到标价的15%,如果是商场柜台就要提高到18%。加上7%至8%的人员成本,我们是卖一件赔一件。”
渠道自相残杀的背后,其实是美邦互不协调的管理体系。其销售团队分为直营店和加盟店两部分,直营店的销售会考核业绩和单门店盈利,但是负责加盟商的销售却只顾业绩指标,并不会过问加盟商门店陈列、销售技能等经营细节。
这意味着,美邦董事长周成建一心效法ZARA,提高供应链速度的同时,却忽视了终端销售。然而,面对这些问题,美邦全国最大的加盟商“鞍山锦联”的李姓负责人却表示:“不是不愿意说,是不方便说。说了也解决不了。”
降库存疑云
美邦的库存高企,非一日之寒。
自信的周成建对服装市场的估计一向偏乐观。上市后,资本市场要求迅速扩张,市值膨胀也让他信心爆棚。
美邦一位高管曾经提出方案,把库存率控制到5%以下,但是周成建却希望公司能够储备更多的货品以支持销量的增长。当此人提出反对意见后,“老周差点拿起杯子砸他。”
美邦的内部员工告诉记者,此人不久后离开了公司,美邦的库存率则马上增长到了40%。但周成建并未引起重视,直至2011年底,在25.6亿元库存的重压下,他大骂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为。
周成建的大骂确实立竿见影。2012年上半年,美邦库存令人惊讶地从25.6亿元降到17.5亿元。可是,在矛盾重重的渠道使销售日益艰难的背景下,美邦是如何消化这8亿元存货的呢?
美邦中报披露,爱裳邦购、辽宁大连、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分别向美邦贡献了3.17亿元、3524万元、2764万元、2422万元、2112万元,累计4.25亿元,营收占比10%。其中,爱裳邦购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周成建,其余四大客户则是美邦的加盟商。
换言之,2012年上半年周成建的爱裳邦购替美邦消化了3.17亿元的存货。美邦内部甚至有传言说,美邦的存货有7~8个亿卖给了爱裳邦购。
同时,周成建的亲属们也分担了6864万元的存货,包括他向妹夫黄岑期(加盟商)、侄子周文汉(加盟商)销售3233万元;向姐姐周建花销售1958万元;向妹妹周献妹销售1673万元。
与门店冷清、经销商怨声载道、存货左手倒右手相反的是,美邦服饰华丽的2012年半年报:营收增长21%,净利润增长15%。而同期的市场行情却是,86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中,有40家营收出现负增长,42家净利润下滑。
实际上,不管是美邦的加盟商,还是其他同行都认为,“今年市场下滑比较明显。”那么,美邦的华丽报表从何而来呢?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美邦2012年的业绩,是由于将原计划在2013年2月配送的货品提前发给了加盟商而攀升的。
经记者多方调查求证,大致还原了美邦服饰的预配流程:业务部门先与各个加盟商沟通好,让加盟商做一个订货单,并要求其在2012年12月31日前将款打到公司账户;同时公司会做一个虚拟出库,之后系统就显示这批货已发至加盟商手中,随即系统自动形成销售收入。但真实情况是,这批货仍压在仓库,并没有发到加盟商手中。
然而,按照审计制度,产品已经发出是确认销售收入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货物还存放在仓库,只是登记出库,财务是不能确认收入的,加盟商打进的钱也只能计入预收账款。
美邦的财务真的是做出来的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美邦官方回应称,2012年上半年,公司直营终端零售体系保持了22%的增长,同时新品采购同比下降29%,两者叠加有效降低了存货规模。截至2012年6月末,存货较年初下降8亿元。其中,老品销售带来库存减少10亿元,新品仅增加2亿元(新品生产入库16亿元,销售出库14亿元)。
再者,在零售周期到来前,根据加盟商期货预订合同进行产品预配,是服装行业基本的运营模式。事实上,2013年首期货品尚未入库,根本不可能进行EKP出库和确认收入,不可能存在所谓“粉饰漂亮报表”。
尽管美邦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圆其说,但无法否认的是,美邦欲学ZARA的快时尚却变得本末倒置。ZARA模式的根本在于,在快速供应链下保持低库存,而美邦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库存率不仅没降低,还比以前“慢”运营的时代增加了数倍。
系统紊乱症
美邦的高库存之痛只是表象,致命之伤其实是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品牌的系统性紊乱。
美邦曾被视为中国最接近ZARA的公司。与大多以工厂起家的服装品牌不同,周成建依靠生产外包创立了“虚拟经营”模式,这让他在向ZARA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摆脱掉自有工厂的桎梏。
但ZARA引以为做的快速供应链,其核心是系统化运作,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如同钟表一般精确、高效。而美邦离这一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美邦的ERP信息系统,在国内业界享有盛誉。其加盟商和直营门店、分公司、财务部门对于备货、库存的管理以及门店的零售、物流的把握,都用到这一个系统。其预配也是建立在这套信息系统之上。
然而,信息系统并不能弥补制度上的缺失。美邦的存疑之处在于,预配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做的,不经过业务部门。
“财务走完账之后所有的烂摊子都交给业务部门收拾,包括和物流部门沟通,和加盟商沟通等。”北区一名加盟商向记者证实,“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
做虚拟出库会有严重的“后遗症”。等到要真正配发时,系统会显示加盟商已经有这批货了,每个仓库的预配账面与实际配发的账面都对不上。
“这时候业务部门就要和加盟商沟通,你预配了什么东西,但实际上应该配什么东西,账怎么走,款项怎么走,你的进货合同要怎么写。这些都是我们弄,财务不管。”
预配渐渐成为业务部门的噩梦。“我们要花大量时间,在期货合同和在ERP虚拟配发的下面,用手工调账面,然后再发给物流配送的同事。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供货合同和实际配送经常会有一些差额,需要我们来回调。”
更可怕的是,预配导致的窟窿一年比一年大。“2008年刚上市第一次补差额是几千万元,现在每年都是几个亿、几个亿地调整。”
“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吵得很凶。”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然,他们也知道,财务部的同事也只是听命行事。原来的财务总监黄兴估计是害怕了才离职的。”
在业绩指标和系统紊乱的双重压力下,核心团队的流失成为必然。尽管近两年来管理层平均每年约11%的离职率并无异常,但涉及到关键职位的人才流失,还是让美邦伤筋动骨。
2010年11月美邦公布的股权激励名单中,授予对象185人,包括7个副总裁,17个总监和161个部门经理。
7个副总裁里,分管信息系统的闵捷离开了。此人是2009年初从著名的国际航空电讯集团公司来的“空降兵”,不料2011年5月就转身离去。2012年7月27日,在美邦长跑了13年的销售副总裁程伟雄也作别了美邦。
47个总监中走了7个,包括在美邦打拼了13年的蒋代君,以及美邦上市后的第二任财务总监黄兴、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景霞等。161个部门经理,也走掉31个。
美邦的人员大变动,外界往往简单地理解为,美邦在洗牌。只有美邦内部人员才知道,靓丽财报背后的巨大压力和风险,是离职高管们不愿面对的定时炸弹。
一名离开美邦的高管无奈地告诉记者:“美邦的业绩今年实际上是很艰难的,没有报表漂亮。其实我们非常想问周总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报表稍微放缓一些?”
品牌十字路口
哪怕是已经离职的员工也没有人会否认,周成建是敬业的。在下属眼中,周成建非常自信,愿意公开认错,但又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思维跳跃,非常善变。
美邦在对ZARA供应链模仿的同时,却并未能成功模仿其品牌。在ZARA、H&M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巨头,纷纷在中国市场全面铺开的同时,美邦及旗下品牌至今未能与时尚产生紧密联系。
一位接近周成建的美邦员工说:“他很着急品牌有没有提升,管理体系有没有提升。继续下去美邦在一线城市会被跨国公司边缘化,就像他当初打倒佐丹奴,以后也会有人打倒他。”
2008年以来,周成建一连推出了ME&CITY、Tagline女装和MooMoo童装等美邦升级品牌。然而,对于这些新品牌的推广,美邦内部也分为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坚持此前请郭富城、周杰伦等明星代言快速打开市场的策略;而另一派更希望新品牌能更加精细化地操作,终端自成具有特色的专卖店,销售额缓慢成长但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最终,还是请一线明星代言迅速带动销售的方案,获得了周成建的批准。支持这一方案的管理层大多也是当年请郭富城、周杰伦代言的执行者,他们最熟悉的也是这样的打法。
创立ME&CITY之初,美邦采取了极其雷同的营销手段,请来了美剧《越狱》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引起了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但是喧闹过后,品牌定位的问题却逐渐显露。
一开始,ME&CITY的定位是都市时尚,而原本的美邦品牌则被划为校园系列。然而,早期ME&CITY产品的Logo下方还带有美邦的Logo,其销售渠道也是借用美邦原有的渠道,在美邦门店中的一角可以找到ME&CITY的产品。同时,由于定价过高,消费者很难接受这个新品牌。
ME&CITY原本定下2009年销售20亿元目标,最后却只卖出3.5亿元。周成建也曾坦陈自己在ME&CITY的发展上做出了错误决策。到了2010年,他将美邦和Me&City分为两大事业部,为ME&CITY独立建立了一支从设计师到渠道推广的团队。
2011年由于需要自负盈亏,ME&CITY不得不取消了重金邀请大牌代言的广告推广,而更多地在服装细节和产品结构上进行优化,并且在渠道上把原本多为亏损的大店关闭,改为面积较小的门店。这种策略改善了ME&CITY的业绩,但是服装品牌从低往上做是非常困难的,据内部人士透露,2011年ME&CITY的业绩仍然亏损。
通常一个新品牌的培养期为3年,3年期限一到,周成建却坐不住了。据内部人士透露,美邦又计划将ME&CITY和美邦两个事业部合并。“这对于ME&CITY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相对于美邦,它的销量太小而不会被重视。”
一位美邦的离职高管认为,周成建一些大手笔但错误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脱离了基本的商业考量,相比能赚多少钱或赔多少钱,他更在意这个项目是否足够风光,能赢得面子。
好在周成建的求变意识或许能帮助美邦渡过此场危机。一位接近周成建的人士说,“他每周都会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有新的质疑和思考。关键要看他怎么去掌握这个节奏。”
无论如何,8个亿的库存下降,实实在在地摆在了美邦的财报上。这个曾经风光的服饰巨头,下一步该怎么走,亦将影响中国服饰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