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的篇章功能、情态功能及词汇化过程

2012-04-29 07:06黄继省
现代语文 2012年11期
关键词:情态现代汉语副词

摘 要:目前,“还好”未引起学界较多的关注,现代汉语辞书都未收录,论及者极少。其实,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还好”兼具短语和副词的形式,甚至在一些句子中它已经成为了话语标记。本文主要分析共时平面副词“还好”的篇章功能、情态功能和话语标记的倾向性,并探讨它词汇化的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关键词:还好篇章功能情态功能话语标记词汇化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还好”一直未引起更多的关注,现代汉语辞书都未收录,论及者极少,《新虚词》(李宗江、王慧兰,2011)已收列其词,把它作为篇章连接语,邵敬敏、王宜广(2011)把“还好”看作表“庆幸”义的副词,未作详论。我们至今未见其他的辞书和论文收列或论及。

其实,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还好”连用的形式,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副词,某些句子中的“还好”甚至可以看作话语标记。作为短语,“还好”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如:

(1)他的一家真是不错:妻子贤良,儿子孝顺,有几亩祖传的山地,日子过得还好。(张炜《东菜五记》)

(2)冬天还好。到了夏天,经常会有说不清楚的怪味,从河面上悠悠地飘散开来。(武歆《老笑》)

(3)(狂喜)妈!妈!您答应了?好妈妈!好妈妈!您真比我亲妈妈还好!(老舍《方珍珠》)

在以上例句中,“还好”是“副词+形容词”的偏正结构,意义还没融合,主要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不用于祈使句,还常常用于对话的答句中。“还好” 作为形容词短语比较常见,本文不再作详述。

“还好”作为副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层面:单句句首、复句的分句之间、语段之间。从篇章角度讲,它起到连接的作用。本文主要归纳和分析“你好”的篇章功能和情态功能,初步分析它作为话语标记的功能,并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它词汇化产生的诱因和机制。

二、“还好”句的语义构成

(一)“还好”词义辩正

《新虚词》(李宗江、王慧兰,2011)对“还好”的释义:“表示庆幸。上文讲的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下文说明不好的事情有好的一面。”根据我们对语料调查分析发现,这样的描述是比较笼统的。例如:

(4)这样考虑的同时,他四下里看了看,还好,街上有行人。(亚警《你就是主谋》)

(5)再后来四周安静下来,安静得如同坟墓,雨停了,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还好,星星出来了,先是稀稀拉拉的几颗,后来就汹涌了起来,成了星海,月亮也扭扭搭搭地出来了。(戴雁军《银子的抵抗》)

例(4)、(5)中,“还好”连接的前后内容很难用“好与坏”简单区分。例(4)是客观的叙述,例(5)是客观的描写,谈不上“好与坏”。所谓“好与坏”只是叙述者或作者把前后情况比较后的一种心理感受,结果比预期的要好,感到庆幸满意,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解释:叙述者或作者认为出现了不好的情况,由于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条件或原因,结果出现了比预期好的情况,因此感到相对的满意。

(二)“还好”句的语义构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还好”的意义,可以把它放在篇章框架中来观察。“还好”句可以看作是以“还好”为中心所有语义单位通过逻辑联系构成的语义结构体。与之相关的语义项具体内容可以不同,但篇章功能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把“还好”句语义结构中的语义项分别用A、B、C、D代表:

A:客观上已存在或出现了情况

B:可能会造成结果B1或B2

C: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条件或原因

D:出现了反预期的结果

一个完整的认知事件必须包括逻辑起点(即A)和逻辑终点(即D),所以,“还好”句完整的语义结构码化后表示为:A+B+还好+C+D。事实上,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还好”句省略式居多,它包括前省式和后省式,这三种主要类型道理上应该具体分为以下12类:

①A+B+还好+C+D

②A+还好+C+D

③A+还好+C

④A+还好+D

*⑤B+还好+C+D

*⑥B+还好+C

*⑦B+还好+D

⑧A+B+还好+C

⑨A+B+还好+D

j还好+C+D

k还好+D

*l还好+C

在言语交际中,有些省略式是不常用的,如上面⑤、⑥、⑦、l式,因为表达一个事件,必须有逻辑起点(原因)A和终点(结果)D,所以,A或D部分是句子必不可少的,我们分别举例如下:

(6)他也真这么干过,有次领了一个月的工资就旅行去了。A结果在外头连面条都吃不上,晚上也只好卧火车站。B还好没穿军装,C要不才丢军人的面子。D(赵琪《告别花都》)——A+B+还好+C+D

(7)解开荆条是个吃力的过程,A还好是两个人,C一番挣扎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D(《石器时代》)——A+还好+C+D

(8)她的喉咙在嘟哝着什么,她用另一只手向我的脸上抓来。A还好,她的指甲断了,并不怎么尖利,而且还留有一丝橘子的余香。C(《黑细胞》)——A+还好+C

(9)他追车间的一个女工,人家不同意,他就用刀把人家扎了,A还好,没扎多厉害。D(《城市警察》)——A+还好+D

(10)村长朝青枝使眼色,青枝不会看这眼色,A所以没改口。B还好记者接话说:“没关系没关系,怎么想就怎么说吧。”然后记者问道,“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聋哑人在山西的家,这么远的距离。”C(戴雁军《怀孕的处女》)——A+B+还好+C

(11)是那个女人,脸上还挂着若隐若现的水珠,端着一盘子食物刚离开前台正向他走来。A他莫名地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B还好,她在中途打住,直接走向角落里的那根柱子。D(《静静绽放的凋谢》)——A+ B+还好+D

(12)幸而还好,我被派到防疫处作守卫,一共有六位弟兄,由我带领。C这是个不错的差事,事情不多,而由防疫处开我们的饭钱。D(老舍《人这一辈子》)——还好+C+D

(13)生下来,洗过,包裹起来,是一块黑红模糊的肉。放到达娃手上,盖不满一只手掌。达娃屏住呼吸,默念了一句“佛祖保佑”,才敢看一眼。A还好,四肢五官俱全。D(张翎《向北方》)——A+还好+D

三、“还好”的篇章功能

(一)“还好”的篇章功能:表示轻度转折

从位序来看,“还好”经常处于复句之间、句组之间和语段之间,它前后部分(即A和B或C和D)之间关系非常复杂,不管怎样,但从篇章来看,“A+B”和“C+D”的关系基本上是稳定的,“还好”在中间承担了连接功能,语义上表示轻度的转折,使语义表达更符合逻辑,更加明确。比如:

(14)凌中圣的爱情梦想没有成为现实,A︱︱梦想与现实仅数步之遥,这数步亦是逾越甚难。B︱还好(不过),暗恋无果要比失恋好受许多,C︱︱凌中圣不是一个悲观的人。D(薛舒《太阳黑子》)

(15)老天爷偏要凑热闹,准备强降雨,A︱︱只好把副的当正的使,女的当男的用,B︱还好(不过),巾帼不让须眉,C︱︱这个童健还撑得住。D(杨少衡《强降雨》)

例(14)中,A、B是因果关系,C和D是转折关系,A+ B和C+D之间是转折关系;例(15)中,A、B是因果关系,C和D是解说关系,A+B和C+D之间也是转折关系,例句中的“还好”都可以用“不过”等表示轻度转折关系的词语替换,逻辑语义关系不变,只是语气的强弱不同而已。

例(14)、(15)是完整式转折功能比较明显一些,如果是省略式,转折功能显得隐晦了,只有根据语境,补充出省掉的“还好”句的语义项,转折关系才会显现出来。如:

(16)纪亦龙慌忙把手机放回裤袋,不等他稳过神儿,中队长的哨子就响了。A(担心会迟到。B)还好,冲刺速度很快, C转眼就到了训练塔下。D(杨东明《我的阿波罗》)①

(17)在小田看来,让井口和澄子结婚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于是就常常找个借口带井口到家里来,同家人一道打打麻将吃吃饭什么的。A(因为他担心井口和澄子没有机会接触了解。B)还好,(由于小田从中为他们撮合),C(井口和澄子联系多了起来)事情像他计划的那样顺利。D(佐野洋《掌中的子弹》)

(二)“还好”的篇章位置对篇章功能的制约

当“还好”出现在句组句内时,可以位于句子主语的前后,但它不自由,会受到语义的限制,“还好”凸显强调的重点会发生转移。如:

(18)a.这时巡警紧促地打门,要他们快逃,限五分钟,说这条街中了定时炸弹。他们还好,没脱衣服,很多邻居都瑟缩地披着单薄的睡衣,当晚被安插在一个学校里,席地打盹。清早公家还备了茶水面包。(萧乾《血红的九月》)

把原文(18)a改变为(18)b:

(18)b.这时巡警紧促地打门,要他们快逃,限五分钟,说这条街中了定时炸弹。还好,他们没脱衣服,很多邻居都瑟缩地披着单薄的睡衣,当晚被安插在一个学校里,席地打盹。清早公家还备了茶水面包。(萧乾《血红的九月》)

比较以上两个例句,我们发现二者表达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18)a关注的焦点是“他们”,其次是“事件本身”;例(18)b关注的焦点是“事件本身”,其次是“他们”,两句的基本语义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还好”在复句的分句句内时,只能位于句子的主语前面,否则会影响到它的篇章功能,这一点,不如一些双音节副词那样位置比较灵活。如:

(19)a.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很快被化了,想起来,自己也是那么钟情着伯年,A还好伯年后来出走了,C否则真不知会发展到怎样一步。D(方格子《桑小娜的城市生活》)

(19)b.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很快被化了,想起来,自己也是那么钟情着伯年,A伯年还好后来出走了,C否则真不知会发展到怎样一步。D(方格子《桑小娜的城市生活》

例(19)b在叙述的主线上,话题主语是“她”前后是一致的,A是事件的逻辑起点,D是逻辑的终点,但C的话题是“伯年”,话题的改变阻断了表达,篇章上显得很不连贯。所以,从篇章角度看,例(19)a比例(19)b衔接紧密,表达顺畅。

四、“还好”的情态功能与话语标记的倾向性

(一)“还好”的情态功能

“还好”句表达的事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大都是客观的情况,但由于“还好”的篇章连接,客观叙述中增添了主观色彩,体现出了句子主语或言者主语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这就是它的情态功能。情态功能与句子的人称有密切的关系,当句子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可以看作言者主语,主观性较大,当句子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主观性相对较弱。如:

(20)我经过一番考虑,还是去了,不过,行了礼以后就离去,不多作逗留,免得那些人紧张。还好,我在丧礼中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什么不愉快。(《读书》)

(21)干净体面的小伙眨眼不见了,桃花捡起被撞落在地下的背篓,还好,背篓倾倒了里面的东西都在。(夏天敏《夏天去充电》)

(二)“还好”的话语标记倾向性

1.“还好”的连用与合用

“还好”可以在篇章中单独出现,也可以多个连续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副词或连词合用。如:

(22)a.嗯哼,嗯哼,他咳了两声,走到客厅的博古架旁边,抱起一只花瓶。还好,花瓶还在。他抱起沙发上的靠枕,还好,靠枕还在。他又走到厨房抱住橱柜上的微波炉,还好,微波炉还在。(乔叶《拥抱至死》)

例(22)a可以改为例(22)b:

(22)b.嗯哼,嗯哼,他咳了两声,走到客厅一看,还好,花瓶、靠枕和微波炉都还在。

例(22)a属于连用的情况,句式比较严整,修辞色彩浓厚,语气较强,充分地表达了言者的情感。与之相比,例(22)b尽管语言简省,语义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缺乏修辞效果,表现力不够充分。

(23)我担心老韦听见后又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不过还好,他没有再说什么。(晓苏《粉丝》)

(24)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背得太多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小吕深深感觉自己的胳臂太细,气力太小,一铣只能敛起那么一点泥,心里直着急。但是,还好,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汪曾祺《看水》)

例(23)、(24)属于合用,经常与“还好”合用的有:不过、只是、但是、幸而、幸亏等,它们在篇章中,都有转折语气,“还好”与这些词合用后它的凸显反预期的作用增强,已具有了话语标记的倾向性。

2.“还好”话语标记的倾向性

话语标记,往往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语义虚化,辖域比较大,不是句子结构的必要成分,不改变句子的命题成分,以此来判断,下面的语句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的作用。如:

(25)管体检的医生还每年都换,就这么一年,一年,阴错阳差到了最后。还好,终于还是回来了。(乔叶《锈锄头》)

(26)有人认为,约翰逊甘心选用和模仿古典建筑词汇,太过缺乏大师风度,是他在建筑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倒退和悲剧。然而,还好,举起后现代旗子以及集合在这面旗子下面的建筑师们,并没有都拥挤在约翰逊“倒退”着走的这条窄道上,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发”。(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还好”存在与否,并不改变句子的命题意义,它的连接功能比较弱,句子的衔接分别可以由“终于”和“然而”来承担,删掉后,不会影响语义的完整性和篇章的连贯性。可见,“还好”只是起到凸显强调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标记化了。

五、“还好”词汇化过程及动因与机制

在上文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共时平面的“还好”的篇章功能、情态功能和话语标记的倾向性,那么,副词“还好”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由经常作谓语的形容词短语历时演变词汇化的结果?通过对文献调查,发现“还好”的短语形式,上古汉语没有,最早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

(27)凡醋瓮下,皆须安砖石,以离湿润。为妊娠妇人所坏者,车辙中干土末一掬著瓮中,即还好。(南北朝《齐民要术》卷八)

(28)风景今还好,如何与世违。(《全唐诗》)

(29)叹客里凄凉,尚记得当年雅音,低唱还好。(《全宋词》)

(30)老身亏杀各宅门走动,在家时少,还好。(元话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31)王喜道:“要酒吃还好,去赊两壶,家里宰只鸡,弄块豆腐,要钱那里去讨?”(明《型世言》)

(32)买主是看不上眼。一时且难找主儿。似这等布。却宽还好。这几个布却忒窄了。(明《老乞大》)

以上例句中,“还好”都是形容词短语,属于“副词+形容词”的偏正结构,具有述谓性,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其意义是“还”与“好”意义的结合。

大约到了明代,“还好”出现了副词的用法,只不过用例非常少。如:

(33)晓得两边说话多有情,就做不成媒,还好私下牵合他两个,赚主大钱。(明《三言二拍》)

例(33)中,“还好”意义很难拆开来理解,逐渐固化,变得空灵起来,表示“庆幸”之意,位于句首,修饰后面整个句子,完全具备了副词的特征。

清代以后,甚至直到现当代,副词“还好”的使用范围才逐渐扩大,甚至出现了向话语标记演变的迹象。如:

(34)程爷大惊:“此人一定是罗贤侄了,还好,没有外人看见,倘若露出风声,如何是好?”(清《粉妆楼》)

(35)【白】还好,幸喜未曾吐脏了甚么东西,待我藏过一边。(《明清民歌时调集之清代部分》)

(36)丁二爷道:“这倒不妨。还好,幸亏将三宝盗回,二位兄长也可以交差,盖得过脸儿去。”(清《三侠五义》)

(37)江母吓得半死,还好翠儿抢先一把拿到剪刀,死死握在手里。(《乔家大院》)

(38)我一点都没察觉,擦完脸我把毛巾往盘子里一扔,拿起骰子拼命摇了三下,掷出去一看,还好,点数还挺大的。(余华《活着》)

通过北大CCL语料库检索系统,我们发现,副词“还好”以“独词句”的形式出现占了绝大比例,说明它与句子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疏远,像例(35)、(36),“还好”与“幸亏、幸喜”同义连用,语义已成为羡余成分,也不是必要的句法成分,如果删掉它,并不改变句子的命题意义,也不影响表达的完整性,它只起到加强语气和凸显后面内容的作用,这说明它的副词功能在减弱,话语标记的作用在凸显。

历时考察证明,副词“还好”并非由形容词短语的形式虚化而来,而且二者在共时平面并存使用,那么,副词“还好”形成过程中哪些动因和机制起到了作用呢?我们认为,诱发“还好”虚化的动因是语用的需要,机制主要是类推和语境吸收。

邵敬敏、王宜广(2011)研究认为:表示“庆幸”义的副词,来源于三个历史层次:一是古代层次,如“幸而”;二是近代层次,如“幸亏”“多亏”“亏得”;三是现代层次,如“好在”。在清代,“幸而、幸亏、多亏”早已变为副词,而“好在”在清代才成为典型的副词,在这个时期,以“好”作为词素的词还有“恰好、只好、正好”等,它们也相继“演变为副词,有“庆幸”之义的副词“还好”可能由于在类推的作用下而产生了,因为自身的语义特点和表达需要,当它出现在“还好”句的语义框架内后,吸收了格式义,这种格式又强化了“还好”的语用功能,它就慢慢获得了词的地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还好”主要以短语形式存在,但作为副词和话语标记的形式已经存在,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只不过还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事实上,副词“还好”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是在现代汉语层面上完成的,所以,即使在共时平面上我们也应该学会以历时的视角去观察共时平面上语言动态变化。

通过对“还好”考察,我们发现“还好”与“好在、幸亏、幸好、幸而、多亏”等副词,尽管意思相近,但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另文详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来源、虚化方式、虚化轨迹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它们在共时平面上并存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谨慎辨别,以防误用。

注 释:

①例句中括号里的内容是根据语境补充出来的。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1).

[2]高书贵.“幸亏”隐含的转接功能与语义辖域[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

[3]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刘小钦.副词“好在“的词汇化过程[J].语言应用研究,2011,

(10).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6]邵敬敏,王宜广.“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及其历

史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1).

[8]唐宁.“幸亏”的功能与篇章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

(7).

[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0]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黄继省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1)

猜你喜欢
情态现代汉语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