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朴通事谚解》中四词语的方言背景

2012-04-29 00:44方云云
现代语文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方言词语

摘 要:本文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朴通事谚解》中 “标致”“人事”“爽利”和“起头”四词的方言背景进行了探究,结论是此四词带有浓厚的南方方言色彩。

关键词:《朴通事谚解》词语 方言

《朴通事》是朝鲜人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一种,成书于高丽末,编者不详。传世的版本主要有三种:《翻译朴通事》(以下简称《翻译》)(上;1517年)、《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朴谚》)(上、中、下;1677年)和《朴通事新释》(以下简称《朴新》)(1765年)。《翻译》是崔世珍对《朴通事》所作的谚解,是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朴通事》版本(像《原本老乞大》那样的古本《朴通事》迄今尚未发现),可惜已经不全(只存上卷,缺中、下卷)。《朴谚》则是显宗时期边暹、朴世华等人对《翻译》所作的修订。《翻译》和《朴谚》的汉文部分除少数文字有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汪维辉认为《朴谚》(与《翻译》本同)的汉语部分是1483年经过中国使臣葛贵等人修改过的本子,已不同于元时的初版本,大体上反映了明初北方话口语(汪维辉,2005)。另外汪维辉还列举了《老乞大》《朴通事》与《训世平话》中的一百多项词汇差异,并得出初步结论:《朴谚》中可能还杂有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汪维辉,2011)。下文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探讨《朴谚》中“标致、人事、爽利、起头”四个词的方言背景,以期能有助于《朴谚》方言背景的界定。

一、标致

形容词。义为“优美;秀丽”。在《朴谚》中共出现2例。如:

(1)这的大红绣五爪蟒龙,经纬合线结织,上用段子,不是诸王段子,也不是常行的,不着十二两银子,买不得他的。咳,真个好标致,便猜着了。(《朴谚》上,P221)

(2)他别处画了一个官人的影来,一似那活的,只少一口气。他标致,是我好相识。(又下,P305)

例(1)中的“标致”引申为“物体赏心悦目”,例(2)中的“标致”指“人物相貌姿态端正”。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条:“南都方言言人物之……美曰标致。”袁家骅等(1983)在列举现代汉语吴方言词汇时说:“……一批吴方言的词,大多不见于或少见于北方话,有少数几个也出现在东南各方言,……如:标致(漂亮),髈(腿)……”

笔者检索了大量古代语料,发现《全元曲》中“标致”出现了18例,其中宾白中出现13例,可是元曲宾白的方言性质不好认定,因为其在演员们的表演中可能多次被改易,其余5例出现在唱词中,而这5例的作者分别为曹德、乔吉、吴昌龄、杨朝英、无名氏。其中曹德为浙江人,生平未移居。乔吉为太原人,但曾寓居杭州。吴昌龄为大同人,但曾在江西为官。杨朝英是青城(青城县有二,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人,难以确定他为何地人。最后一例的作者未知何人。因此,从以上作者的生平难以断定其作品以北方方言为背景。另外,在《金瓶梅》中“标致”也出现18例,至于《金瓶梅》的方言性质,从1986年至今学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很多学者如朱星、赵景深、戴不凡等都参加了讨论,对其方言背景提出过十多种方言说,意见至今难以统一(张玉萍,2003)。鉴于此,本文在列表时并未将元曲以及《金瓶梅》列入其中。下表是“标致”在其余古代文献中的出现情况:

表1

作品 时代 方言背景 出现次数

清平山堂话本 宋元明 南方方言 1

三遂平妖传 元末明初 南方方言 1

型世言 明 吴语 51

山歌 明 吴语 1

三言二拍 明 吴语 107

西游记 明 江淮官话 6

水浒传 明 江淮官话 4

由上表可见,除了在《元曲选》和《金瓶梅》中各出现18例以外,“标致”只出现于以南方方言以及江淮官话为背景的作品中,尤多见于以吴语为背景的文献中。“标致”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在《汉语方言地图集》中用“标致” 来表示“漂亮”义的方言点有:青海省的西峰,四川省的旺仓,贵阳的晴隆,江苏省的溧水、无锡、苏州、吴江、常熟、海门、启东,安徽省的芜湖县、泾县、歙县、绩溪,浙江省的仙居、开化,湖北省的洪湖、崇阳、钟祥、秭归、恩施,福建的邵武、泰宁、尤溪、仙游、莆田,江西的南部和西部,湖南的冷水江、茶陵、资兴,以及广东的仁化。以上方言点绝大多数为南方方言区,这与古代文献反映出来的“标致”的方言背景基本一致。

另外,在《朴新》中,上述两例的“标致”都已被删去,笔者以为这与“标致”是个南方方言词而非北方方言口语词可能也有关系。

二、人事

名词。义为“作为礼物赠送的土产;送礼”。在《朴谚》中出现两例。如:

(3)我回来时,多多的与你人事。(《朴谚》上,P239)

(4)小子没甚么乡产与先生,这的高丽笔墨和二十张大纸,将去人事与相识弟兄。(《朴谚》下,P316)

对比:

小子别无土宜带来,惟有些高丽笔墨纸张聊以奉送,幸勿见笑。(《朴新》卷3,P398)

例(3)和例(4)中的“人事”皆指“作为礼物赠送的土产”。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九:“人事,土产也。今吴中谓土产为人事。”另《朴谚》注云:“人事,土产。旧本作撤花。”朴泰衡(1986)也指出:“现代汉语方言中礼物谓之人事。‘人事本指作为礼节送礼的土特产,引申为凡指礼物。”《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赠送的礼品”,释义中丢失了“土产”这一义素,引例为:“宋·许观《东斋记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此外,朴文还指出“人事”是个方言词,但并没有具体指明是何种方言。

表2为“人事”在宋元明文献中的出现情况。另《金瓶梅》中虽有2例,因其方言性质仍有待考证,所以也不列入下表内。

表2

作品 时代 方言背景 出现次数

小孙屠 元 南方方言 1

型世言 明 吴语 1

三言二拍 明 吴语 4

西游记 明 江淮官话 11

水浒传 明 江淮官话 1

由此可见,除上述《金瓶梅》中有2例之外,“人事”在宋元明时期只出现于以南方方言为背景的文献中,其中以明代文献为多,元代文献除《小孙屠》外,不见其他用例。

三、爽利

形容词。义为“比喻人物长相俊俏。”在《朴谚》中出现1例:

(5)这两口儿夫妻好爽利。(《朴谚》上,P.239)

对比:

那两口儿做了少年夫妻,喜的是郎才女貌,真个是世上少有的。(《朴新》卷1,P.355)

从《朴新》中的用例可知《朴谚》中的“爽利”并非当时常用的“干净;痛快”义,而是指人物长相俊俏。另外,《朴新》将“爽利”改写作“郎才女貌”,可能因为“爽利”已非当时的常用词或通语词,从而通过改写使得句义更加通俗易懂。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条:“南都方言言人物……其俊快可喜曰‘爽俐、曰‘伶俐、曰‘乖角、曰‘踢跳、曰‘活络”。这是一本专门描写明代南京风貌的书,“方言”条收录的是地道的南京话。可见“爽利”在当时是南京方言词语,表示人物长相俊俏。

形容人物长相俊俏的“爽利”在明朝及以前的文献中极少见,笔者检索到的用例如下:

(6)看伊人物爽利,赛过庙里天妃。(明·《荔镜记》第9出)

(7)二个娘仔闪在楼边,生得十分爽利。(又第17出)

(8)二个娘仔避觅窗边,生得亲浅十分爽利。(又)

(9)那军里头有一个刘万户道的人,连这娘子抢了去,看他容彩爽利,要下手。(《训世评话》)

《荔镜记》是用地道的南方方言所作;陈莉(2006)认为《训世评话》也并不是用纯正的汉语北方口语写成的,而是一部杂糅了蒙古语、朝鲜语、江淮官话、吴语和北方官话的汉语教科书。从常用词的考察来看,其中受江淮官话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训世评话》中所出现的“爽利”也很可能是受了南方方言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清代几部地道的反映北方口语的小说如《儿女英雄传》中也未见。可见,明代形容人物长相俊俏的“爽利”是个南方方言词。“爽利”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据《汉语方言地图集》统计,“漂亮”义的“爽利”出现于湖南省东北部的临湘、岳阳县以及浙江省东南部的龙泉、福建省的永安等地,并未出现在北方方言中。

四、起头

动词;副词。义为“开始”。在《朴谚》中出现1例。如:

(10)伯眼道:“起头坐静,第二樻中猜物,第三滚油洗澡,第四割头再接。”(《朴谚》下,P294)

对比:

第一坐静,第二柜中猜物,第三滚油洗澡,第四割头再接。(《朴新》卷3,P387)

《朴新》中的这一改词很能说明问题,它将《朴谚》中的“起头”改为“第一”,笔者在此后的文献中进行了考察,并未发现“起头”与“第一”有历时替换关系。既然二者没有历时替换关系,则很可能与方言的使用有关。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朴新》是用地道的北方方言口语写成,《朴新》将“起头”改为“第一”则很有可能因为“起头”不是一个北方口语词。笔者检索了宋元明时期的大量文献,发现除了《金瓶梅》中的2个用例以外,其余用例都出现于以南方方言为背景的文献中,详见下表:

表3

作品 时代 方言背景 出现次数

朱子语类 南宋 南方方言 25

西游记 明 江淮方言 1

三言二拍 明 吴语 12

水浒传 明 江淮方言 1

由上表可见“起头”只在宋明两代以南方方言为背景的文献中出现。即使到了现代汉语方言中,“起头”也是多出现于南方方言中。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记载的42个点中,用“起头”来表示“开始”义的方言点有:济南、西安、万荣、绩溪、宁波、温州、梅县、东莞、建瓯、萍乡、福州、厦门、上海、雷州。其中除了济南、西安、万荣以外,其余皆为南方方言点。由此可以推测,“起头”在明代很可能是个南方方言词。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标致”“人事”“爽利”和“起头”四词带有非常浓厚的南方方言色彩,这可能与“《朴谚》中很可能杂有南方官话”有关。

(本文得到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汪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

差异[J].语言研究,2011,(2).

[3]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

[4]张玉萍.《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3,

(4).

[5]曹志耘等.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朴泰衡.《朴通事》方俗词语浅释[J].延边大学学报,1986,

(4).

[7]陈莉.《训世评话》词汇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方云云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230036)

猜你喜欢
方言词语
方严的方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
找词语
词语ABC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家的方言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