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化交流中的借词现象

2012-04-29 00:44康其蓉
现代语文 2012年11期
关键词:借词文化交流来源

摘 要:“兼容并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点,“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亘古不变的双向模式,借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试分析文化交流中借词的来源、汉化现象、社会功能和使用原则等,在加深对借词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汉语词汇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借词 文化交流 来源 汉化社会功能使用原则

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借词也称为外来词或外来语。借词可分为广义借词和狭义借词。广义借词,指来自国内其他民族的借词和来自国外的借词。狭义的借词,指的是不同国家语言之间词的借用。本文所要阐述的是狭义借词,是不同国家语言之间词的借用。

一、借词的来源

可以说,只要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只要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就会有语言间的接触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借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借词伴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汉语借词来自多个国家的语言,它既是物质文化交流、制度文化交流和心理文化交流的记录与印证,也是文化交际发展的必然结果。汉语借词的来源大致可分为:1.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同一客观事物的名称在另一方使用的语言中并不存在,因此借用以进行交际,如“咖啡(coffee)”。2.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名称,同时一方的某些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色彩,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际,其中一方自愿做出“让步”,心服口服地吸纳另一方的词汇。汉语借词的来源,可以形象比喻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方立教授曾说过:“语言是动态的,各种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词汇缺项,需要借词。”由此,我们可知借词的产生既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借词的主要形式及其汉化过程

汉语借词的主要形式为音译、意译、半音半意和音意兼译四种。从古至今,大量借词进入汉语的词汇库。而汉语由于特定的汉民族心理,对借词有很强的同化力,由此产生借词的汉化。

借词在传入初期以音译为主,记录借词的汉字都是表音的符号。如“民主”起初根据“democracy”音译为“德谟克利西”,“青霉素”根据“penicillin”音译为“盘尼西林”,“电话”根据“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使用习惯对听起来、念起来别扭的借词进行改造,于是借词慢慢出现了以形显义的意化趋势。上述例子中的“民主”“青霉素”和“电话”的演变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再如,汉代引进西域的葡萄,“葡萄”从“蒲陶”“蒲桃”“葡陶”和“蒲萄”一步步发展而来,最后定形为“葡萄”。两个字都带“艹”,符合汉语的表意规律。在汉民族思维的加工下,音译词逐渐转变为意译词。

除了音译词、意译词,借词还有半音半意的合译词和音意兼译词。汉语同化的作用和趋势更加明显了。如半音半意合译词的演变:“芭蕾舞(ballet)”从“芭蕾”演变而来;“酒吧(bar)”从“吧”演变而来;“啤酒(beer)”从“啤”演变而来。此外,“芭蕾”“吧”和“啤”还可以作为语素进行组合,如“芭蕾鞋”和“芭蕾服”,“吧台”“网吧”和“茶吧”,“扎啤”和“干啤”。而音译与意译合为一体的借词的出现,表现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如“迷你(mini)”“可口可乐(Coca Cola)和“脱口秀(talk show)”等词,汉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词之所以大多要经历汉语同化的过程,一是因为汉民族的具象思维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观,二是因为汉语是表意系统文字,而借词一般都不是表意系统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表达功能的最大特征是会意性,甚至连偏旁也大多是带有意义的独立体,所以有时只要通过对字面进行语言学分析,就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字的大意,甚至可达到“望形生义”的状态。而借词最初的记录方式是表音字符,表意系统文字和源头为非表音系统文字杂糅在一起使用,排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借词必须尽可能地带上汉字表意化功能的标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三、借词在文化交流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美国结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在对借词现象的分析中,指出“文化上的借词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从另一个民族学习了什么”。语言是动态的,语言是对社会的记录。通过借词可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在什么时期从另一个民族身上学到了什么。如,佛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心心相印”“循环”“因果”和“执着”等词语也适时地引进过来,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既说明了唐朝对外开放的状态,也说明了佛教在唐朝传入中国并盛行。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上首先出现了表示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之风便徜徉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里。经过人们思维的加工,现在有些词语人们已经认不出它们是借词,有些借词使用频率较高,已进入汉语基本词汇行列。

另外,借词还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填补了汉语中反映外国文化的词汇空白现象,增强了修辞效果,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如:“hot dog(热狗)”“bikini(比基尼)”和“running dog(走狗)”“paper tiger(纸老虎)”。日本学者小川秀夫把借词当作是国家间接触交流的小窗口。诚然,借词既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借词的引进可以扩大视野、深化思维,从而取长补短。

对于借词的引进,我们应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借词当中汲取充分的营养,透过借词的表层看到外国的深层次文化,并借鉴其先进要素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此外,借词要正式成为汉语词汇库的因子,还必须经过汉民族的考证和实践。

四、借词的使用原则

毋庸置疑,借词进入汉语词库,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借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库,并且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有学者对此趋势和状态表示出一定的忧虑:借词大量地引入各个领域,可能会对汉语产生巨大的冲击。托尔斯泰说过:“一定比例的外来词会在语言中扎下根来。没有必要去竭力回避它们,也没有必要去滥用它们。”

为了保持汉语的原汁原味,我们在引进、吸收和使用借词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汉语优先原则,即能用汉语准确表达意思时,不一味地、盲从地使用借词。我们应避免以“崇洋媚外”的心理来使用借词,因为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认识,借词的引进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借词的使用要有理有据,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印象臆断。此外,使用借词时要注意分场合,艰涩难懂的借词不适合在大众场合广泛使用。

(二)借词书写统一原则,即使用借词统一的汉化形式,规范字的书写方式。为了彰显个性或书写方便而随意书写借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规范借词的书写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汉语借词的使用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借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发展。倘若我们能在文化交流中合理地引进和利用借词,那么借词的魅力也就能真正地得以彰显。

五、结语

借词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带有特定的民族色彩,通过借词这个小窗口我们可以窥视不同国家的民族心理及彼此之间的交流接触。语言是动态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借词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此外,借词还为不同词汇互补、思维深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透过借词,我们应懂得借鉴外国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的说来,我们应对借词的引进持乐观态度,但也要符合汉语的“规矩”。借词的汉化是不容小觑的趋势和环节,有些借词需要接受汉民族思维的考验来完善,才可成为稳定的汉语词汇。借词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彩珍.浅析中文中的英语借词现象[J].文教资料,2005,(32).

[2]裘荣庆,王金涛.试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借词现象[J].法国研究,

2008,(3).

[3]黄育才.借词与语言文化的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3).

[4]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陈斯惠.从汉语中的借词看文化交流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1).

[6]赵悦.同化与融合——从汉外对比看汉语借词翻译的民族性[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康其蓉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50007)

猜你喜欢
借词文化交流来源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