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2012-04-29 00:44边玉芳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记忆

边玉芳等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记忆;自我中心主义

一、引言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都有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与自我中心。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处于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经常把自己看成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当评判其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时,我们经常本能地与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当我们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无意中听到其他人提起我们的名字,我们会立即改变注意力的方向。在记忆的世界中,我们也无法逃避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学家将它命名为记忆中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

自我参照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将需要记忆的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就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信息。加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罗杰斯(T. B. Rogers)、柯伊伯( N. A. Kuiper)与柯克(W. S. Kirker)等人首先进行了有关的研究。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具有比较长的研究传统,最重要的来源是克雷克(Craik)、洛克哈特(Lockhart)等人提出的记忆的加工水平说(the levels-of-processing approach)。加工水平说认为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记忆的效果,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能够实现更加持久的记忆保持。1977年,罗杰斯等人就是在克雷克的理论框架下,沿用他们的实验范式,探讨比一般的语义加工更加深刻的加工水平——自我参照任务的记忆效果。如果说以前的研究只涉及认知的不同加工水平的话,那么自我参照任务则探讨了人格水平的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下面是罗杰斯等人进行的第一个实验。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在克雷克等人提出的加工水平途径框架下,探讨自我参照对记忆效果的作用。

2.实验过程

被试:参加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自愿参加实验,每个人会得到1.5美元的报酬。被试平均年龄是20.2岁,男女各半。他们被随机分配到8个实验条件中,每种顺序有4名被试。

设计:这是一个2×4的实验,2个变量分别是学习单词时的加工层次与被试的评价。其中加工层次是主要变量,分为4个水平(即4个不同层次的定向任务),分别为:结构性任务、语音任务、语义任务、自我参照任务。另一个变量即被试的评价,是控制变量,分为“是”与“否”两个水平。由于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检验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必须区分单词是否描述了被试自身的情况。为了避免被试的评价这个变量对记忆效果(因变量)产生混淆作用,所以对这一变量进行了控制,具体方法是除了“自我参照”任务之外的其他所有任务,对评价任务的回答“是”与“否”数量是相同的。

本实验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被试在四个任务中对40个形容词进行评价。执行任务时,先提供一个线索问题,然后出现40个单词中的一个,要求被试回答“是”或者“否”来评价这个单词是否符合这个问题。线索问题与任务如下页表格所示。第二,评价后,被试要回忆这些评价过的形容词。

材料:本实验最重要的材料是适合用于描述自我的40个形容词。其中38个词选自杰克逊的《人格研究量表:技术手册》(1967)中描述的人格特征的词,这些都是大众熟悉的词汇,并且注意了被选词描述人格特征的多样性。另外两个形容词是shy与outgoing。

语义任务中需要40个形容词的同义词,研究者利用《罗吉特词典》找到了这些词。语音任务中需要40个分别与那些形容词押韵的词,其中90%是形容词。研究者还选择了40个不押韵、不同义的词汇,这样一半线索问题的答案是“否”。

还有8套词作为评价任务开始前与结束后的缓冲词。在每个任务中使用相同的缓冲词,但是数据分析时不计入成绩。这样做有利于消除回忆任务中产生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程序:被试单独进行实验。在开始的指导语中不要告诉被试会进行回忆测试。电脑呈现刺激材料,并记录评价与评价时间。共计48次试验(其中8次为缓冲)。每一次包括以下内容:线索答案呈现3秒—500毫秒空白—呈现目标形容词,被试按键完成评价后消失。在呈现下一个线索问题前,有2秒钟的空白。评价任务结束后,给被试纸笔要求他回忆评价过的形容词,时间为3分钟。

3.实验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知,自我参照任务中的单词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任务中的单词回忆成绩,特别是显著高于语义任务的单词回忆成绩。

通过2×4的因素分析可以得知,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93)=29.01,p<.001,N-K检验表明结构性任务与语音任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评价的主效应显著,F(l,31)=4.22,p<.05,评价为“是”的单词回忆成就更好。两变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3,93)=3.47,p<.05,事后检验表明,自我参照任务中不同评价对单词的回忆成绩有显著影响。

三、实验应用

在记忆研究之初就有了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的区别,意义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机械记忆。加工水平途径提出之后,大量研究都证明对材料较深层次的加工处理能够极大地促进记忆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深层次加工指的是对学习材料在语义水平上的加工,强调对材料的内在逻辑的理解。这种观点体现在学习观上如著名心理家奥苏贝尔关于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记忆观与学习观对学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仅仅强调对意义的加工,而且要判断这个材料的意义与自身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把对个体更加有意义的加工与一般意义上的语义加工区分开了,可以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特性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按照意义学习的要求,把教学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完整有序地呈现给学生,而且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造有利于学习的“自身经历”。自我参照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忆效果最好。如果学习内容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一部分,那么其记忆效果自然会非常好。

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成为最重要的新理念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利用学生“自身经历”促进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相同,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和教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

英语教学理论的变化也体现了对“自身经历”效应的重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流行的英语教学理论流派是交际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这种教学法认为在交际中学习语言的效果比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要好,它特别提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一定的任务(task-based),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学会课程要求的单词、短语与句式。从自我参照效应的角度来看,交际法的优势是不言自明的,而交际法的教学实践方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成为自身经历的一部分,会使其更容易提取有关的英语单词、句式。

可以说,不仅仅是记忆,感知觉、注意等认知过程对自我都有一种偏好。对人认知的“自我中心主义”善加利用一定会产生更高的认知效果。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9)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记忆
记忆的永恒
记忆树
在水一方 相城的非遗记忆
夏天的记忆
穿越四十年的高考记忆
记忆中的他们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