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烈
蚵仔煎
蚵仔煎是闽南沿海地区最有知名度的小吃之一。
蚵仔的学名叫牡蛎,闽南话叫蚝仔。“冬尾至清明,蚝肉肥晶晶”,这时的蚵仔最好吃。
蚵仔煎的主题食材当然是蚝仔,选用黑耳白肚的“珠蚝”,最佳。将蚝仔洗净,倒入瓷盆里,拌上青蒜、韭菜、地瓜粉,加盐,还可加少许肥肉丁,注点水,搅匀成浆。入油锅,摊薄,用文火煎透一面,翻过来,再煎另一面。讲究一点的,要磕上一两个鸭蛋,打散摊入,一道煎熟,即成。色相鲜亮,气味喷香,逗人食欲。起锅后,撒点胡椒粉,放三两叶芫荽。喜欢吃辣的,再蘸芥辣、辣椒酱或番茄酱,但不宜太多,多则掩盖蚵仔煎的本味。这样,在吃到蚵仔煎精致美味之余,还有咸香带辣,辣里带甜的层次感,真是一绝。
蚵仔原来还可以这样吃,而且那么好吃,这是我到厦门读中专时才品尝到的。此前,生活在内地山区从来没有吃过。我们几个要好的内地生,有时到市里逛街,会到泰山路口摊点上去吃蚵仔煎。这里的小吃很多:土笋冻、烧肉粽、五香、油葱、面线糊、沙茶面、蚝仔粥等等。做蚵仔煎的师傅手持锅铲,不时空敲平锅,叮叮当当,以代呼声,召唤客人看过来,这里有香喷喷的蚵仔煎吃。我们只吃蚵仔煎,一人来一小盘,吃着玩,不当饭。虽不贵,但那时内地山区来的学生都穷,只能解解馋。
毕业后,到了闽北山区,别说蚵仔煎,就连生蚝仔也是见不到的。有一次,单位里一位厦门籍的同事回家探亲,带回来一些鲜蚝仔,请几个老乡到家一聚,入席时还特别声明:“有一道家乡特色小吃——蚵仔煎,请各位老乡吃时多加小心,别连舌头一起吞下去了。”端上桌,是一块黑黄相杂的饼状物,厚实的像个磨盘,看上去又老又硬。放了太多的地瓜粉、葱蒜,蚵仔倒也不少,但美味却被埋没了。有人说:“你这样的煎法,能把闽南的小吃摊师傅气死。”大家大笑。不过,说归说,笑归笑,一大盘蚵仔煎稀里哗啦顷刻见底。那时,能在远离海岸的山区吃到一点鲜海货,便是刻骨铭心的故乡风味,怎么煎煮都觉得是好吃的。
面线糊
那年,有一位年轻朋友要去闽南出差,我告诉他到泉州一定要吃吃“面线糊”。他住在华侨大厦,竟然放着丰盛的免费自助早餐不吃,跑到大厦对面的小街巷摊点上去找“面线糊”吃。回福州见到我,说:“实在好料!”
“面线糊”也称蚝仔面线。其需要的食材包括蚝仔、卤大肠、面线、猪血、骨头汤、姜丝、蒜泥、酱油等。先将生蚝仔洗净,沾薄薄一层地瓜粉,用热水焯半熟捞出,把大肠卤好,切小块。煮时,先起油锅爆炒红葱头和姜丝,炒到金黄色加入高汤,煮沸后放入面线。猪血块切成小骰子状一同下锅。改中火边煮边放入卤大肠和蚝仔、猪油渣及芹菜等。再放点酱油、鸡精调味,拌入太白粉水勾芡,变浓稠糊状即可。吃时,随个人口味,可以加点香菜末、蒜泥及黑醋,味道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