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
摘要: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针对当前失衡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分析课堂生态环境中的限制因子,根据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对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作质和量的调整,对课堂生态主体在其耐度范围内和最适度区间施加影响,有望创建一个和谐统一、协同共进、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灵活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建设良性生态课堂的保障。
关键词:限制因子;耐度定律;适度区间;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03-02
一、教育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根据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Haeckel)所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中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教育科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个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的新领域。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1]。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决策和实践特别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着重讨论其中的两条: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一)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生态因子。这一定律是李比希(Liebig)在1840年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后经泰勒、奥登等人扩充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是:当生态因素处于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1]。限制因子会限制有机体的发展。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限制因子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值得重视和研究。
(二)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耐度定律是指生物对于它生存所依赖的各种复杂条件中的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度,或是质量上的,或是数量上的,是有限的,“过”和“不及”都是对其有害的。这一定律是谢尔福德(Shelford)于1911年在耐力生态学研究中提出的,经过后人的补充和发展而成。最适度原则是指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能突破阈值,超过最适度范围,否则就会影响其发展甚至生存。最适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统一的结果[1]。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同样也存在着耐度和最适度的问题。
二、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现状
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由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在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是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指独立于课堂生态主体而存在的课堂物理生态环境因素,如:教室的大小、课桌、光线、颜色、噪音、温度、装饰、舒适度等,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作为参照成为对方的课堂客体生态环境因素[2]。在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顺畅地进行交流,不断激发系统的活力,促进师生协同进步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着诸多违背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的限制生态因子,不利于师生的协同进步和发展,本文试从课堂物理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及作为课堂客体生态环境因素的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当前课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期在教育生态原理的指导下得到改善。
(一)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物理生态环境
许多学校大学英语教室偏大,噪声偏高,超过了学生的耐度,影响学生的情绪;座位成秧田式拥挤排列,在物理条件上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有利于能量、信息等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但不利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和谐发展.
(二)教师的客体性生态环境
除了教师和学生共享的物理生态环境以外,以学生作为参照物,教师的客体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作为教师客体生态环境因素的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限制因子。 一方面,班级规模太大,在一些学校40人以下的班级很少, 100人以上的班级却不少见, 造成“有机体
或生物单位面积密度太大, 得不到生长所需要的充足的养分和空间”, 表现为学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少数优等生多占资源,边缘性学生受冷落,而教师则负荷太重,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另一方面, 来自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学风和管理制度,而每个学生个体也带来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和个性倾向。这一切都会影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的制定和实施,不利于课堂生态系统整体和谐、平衡的发展。
(三)学生的客体生态环境
以教师作为参照物,学生的客体生态环境也有待改善。一方面,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和个人倾向对学生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尤其是大班的边缘学生,无法获得均衡的学习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与教师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地位,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的权利与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尊重的权利等。这一切都限制或阻碍了课堂生态系统整体、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教育生态学原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课堂生态环境中的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各生态因子的质和量的变化会对生态主体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把握各生态因子的质和量,使它们处于生态主体最适度的状态是构建健康、和谐、待续发展的生态课堂的关键。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课堂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调整改善当前失衡的课堂生态系统。
(一)分析物理生态因子,改善课堂生态环境
教室的大小及墙壁装饰、课桌的编排、噪音等都是影响课堂物理环境的生态因子,教室太大空旷,太小拥挤,墙壁的颜色太亮刺眼,太暗压抑,课桌秧田式排列沉闷被动,圆形编排难以辐射到边缘,噪音的大小直接影响师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顺畅等,对这些生态因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有望使师生能在一个大小适中、方便交流、噪音小、平等、舒适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根据学生基础,实施分级教学
实施分级教学是基于各个生态个体不同的耐度和最适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进程,只有难度和进度控制在学生的耐度范围以内,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才能稳步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学生的客体生态环境
作为生态主体学生的参照物而存在的客体生态因素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限制因子,教师素质的优劣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客体生态环境中的物理环境因素,因为它具有能动性、主动性、渗透性,能通过它的言行主动对生态主体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通常与学生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
(四)控制班级规模,改善教师的客体生态环境
作为生态主体教师的参照物而存在的客体生态环境因素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生态因子。在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双向交流的多少和顺畅与否,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为了保证资源的分配均衡,只能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其结果就是教师做讲座,学生做笔记,日复一日,这种失衡的生态课堂最终导致教师学生双方身心疲惫,意志消沉。和谐而有活力的班级规模,其学生数应在教师的承受度以内,一般为40人左右。
(五)把握课堂生态特征,改善师生的生态关系
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三大特征[2]。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根据这些特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利共生,而不是偏利共生的关系[3]。在师生互利共生的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互利、协同进步的状态中进行,其结果是:学生得到发展,教师的生命活动价值得以实现。
(六)灵活应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僵死的、万能的、一成不变的。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也要结合实际,要认真分析各种限制因子,努力创造条件将那些妨碍生态课堂健康发展的限制因子调整到生态主体的耐度和适度范围内。但由于条件所限,改革常常不能一步到位,有些限制因子可能暂时无法调整,这时我们可以把目前不能改变的限制因子放一边,多研究那些目前可以改变的限制因子,如:在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可以暂不考虑班级规模的问题,多研究一下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规章制度等限制因子进而作出调整,对课堂施加有益的影响,使其向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发展。总之,深刻领会并创造性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是建设良性生态课堂并使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134,138—140.
[2]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3]王旭东.国外师生生态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