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桂
李希贵校长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说道:“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当然需要资源的支持。但是,如果等到什么资源都有了你才能开始做事情,那你肯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没有资源,就像人们说的,可以无中生有,那才叫不同凡响。”管理如是,教学亦是。在这里,仅从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说起。说实话,农村的小学品德课确实很难上,除了教科书、教参等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外,实在没有其他可利用的显性教学资源了。没有光盘,没有实物。即使有了光盘,那也是一种摆设,因为没有多媒体设备。如果教师懒一下,带进课堂的只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那么,是不是要等到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有了,才去上好品德课呢?真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到那时什么都有了,你却成不了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生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
一、校园内就地取材
校园是多彩的,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留意观察,随处都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美丽的生命》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到校园里寻找“美丽的生命”。一个学生发现教室门前花池边的黄杨球,因暑期虫害,叶子都凋零了,可是一场雨后,又顽强地生出了嫩嫩的新叶。这个同学很惊讶地说,黄杨球看上去“死了”,但是,为了展示生命的存在,却顽强地生出了新芽。我不失时机地启发:“是的,黄杨球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不但美丽,而且顽强。同学们想一想,假如黄杨球和我们人一样有思想,当它被虫咬的时候,会怎么想呢?”不用讨论,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这虫子多可恶啊,咬得我疼死了。”还有的说:“主人啊,快来打药治虫吧,要不我的小命就没啦。”一个性急的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虫子不可怕,我要和它斗下去,因为我顽强。”我接着说:“假如没有虫子,黄杨球会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直很美丽的。”在讨论很激励的时候,一个学生急急地站起来说:“老师,老师,我还发现我们学校的大柳树也很顽强。”我问:“怎么很顽强?”他说:“前几年,看上去要死了,现在又活过来了,生出了好多树叶。”是啊,我们学校有一棵树龄超过80年的老柳树,是我校悠久历史的见证,她长在操场中央。几年前学校修建运动场,但她保留了下来,但是,树的周围都是水泥地,老树因缺水而干枯,开春后,一片叶子也没长出来。为了挽救这棵记录历史的老树,学校决定砸开混凝土,修建花池,保持老柳树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第二年,她奇迹般地长出了新叶,现在基本上是枝叶茂盛,看上去十分美丽。这个同学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我急忙问:大家想想看,老柳树为什么会“死”?又为什么会活过来?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知道了,害死老柳树的是缺水,使老柳树活过来的是保持了水分。最后我请学生们归纳一下,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保持生命的美丽需要什么呢?小组讨论后,大家得出,动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更需要人们的关爱。是啊,美丽的生命是要呵护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校内资源是垂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养成就地取材、留心观察校园内一草一木的习惯,就不难创生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二、社区中因地取材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许多物种都消失了》中例举了濒临和已经灭绝的滇金丝猴、树袋熊、聚宝灵芝、丹顶鹤、无翅海雀、恐龙等,这些动植物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勾不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周围的青蛙、蛤蟆、臭椿、泡桐、刺槐、国槐等动植物也正渐渐离我们远去,这些都是他们触手可及的,也是很有感情的。教学中如能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将十分有利。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邀请团中央环保志愿者、江苏省环境保护形象大使、江苏省十佳环保人物周汝尧先生来我校讲学。周先生的本土植物保护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已有六个省份建立了“多类型土植物保护园”,我们乡也建立了小小的“乡土植物保护园”。他生动的讲学,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使同学们产生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积极情感,比起课堂上教师的说教效果不知要好多少。
第二,带领同学们亲自到保护园里观看、体验。看后同学们体会到,平时他们看到的只有几棵杨树,到这里才知道原来植物是这么丰富,除了臭椿、泡桐、刺槐、国槐,还有那少见的鸡头菱角。可是,这些可爱的家乡树却越来越少,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第三,让同学回家访一访、问一问:过去有水就有鱼,在家门口的小沟里就能抓到鱼,如今只有在鱼塘才能钓到,鱼哪儿去了?过去的螃蟹爬到锅台上,现在只有在集市上、餐桌上才能看得到,为什么?过去夏日里蛙鸣一片,现在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为什么?一个个问题勾起了大人们的回忆,也勾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保护动物、保护地球刻不容缓。
新课标倡导“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生产劳动资源等,因地制宜创生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三、故事中自主挖掘
教学五年级下册《家里的烦人事》时还真有点烦人,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最近总爱发火,有事没事就要批评我一顿,甚至和爸爸吵上一架。我该怎么办呢?”有个同学说:“我也不知怎么办。爸爸妈妈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家,过年过节回家了,也从不对我发火,更没看到他们吵架。”至于父母离婚在农村也是较少的,如果照本宣科,只能是虚拟场景,起不到实际教学效果。备课时我从名人故事中自主挖掘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辩论,以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学校当校长。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巡视校园。突然,他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从容地走进花房,伸手摘下了一朵玫瑰花,随后拿着它往外走。”
讲到这儿,我突然停了下来,问:“同学们想想看,苏霍姆林斯基会怎样对待这个小女孩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一定会狠狠地教训小女孩一顿,让她不要再来摘花了。也有的同学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并教育她要爱护花草,以后不要这样做了。还有的同学说,苏霍姆林斯基一定会把她父母叫来,让父母管管孩子,不能随便到学校摘花。我说,那么,苏霍姆林斯基究竟会怎么做呢?大家瞪大了眼睛急着听下文。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命令女孩站住,疾言厉色地训斥她一顿,而是慢慢地俯下身来,和颜悦色地问道:“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使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心开心。”女孩说,“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苏霍姆林斯基听完之后,被小女孩的一片爱心所感动。他牵着她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他说完之后,把玫瑰花给了她。
这是有名的《三朵玫瑰》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我问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回答,他被小女孩的懂事、有爱心感动了。
我说,是啊,这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就这么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真是感人。你们也会这样吗?在家里遇到了烦心事,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能举例说说吗?这时教学契机创生了,同学们从正反两方面谈了自己遇到烦心事时的态度和做法,并明辨了事理。
创生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从众多途径中列举一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李希贵校长说:“其实,所谓无中生有,并不是真‘无,只是许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罢了,需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界放宽一些,到更大的领域里去寻找。如果谁能更多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谁就拥有了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本钱。”
将李校长的话换个说法,或许更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资源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只要我们让“无中生有”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就不再会为小学品德课没有教学资源而无所适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