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斌
善待学生的提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人为什么无缘诺贝尔奖。不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无缘诺贝尔奖,都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只注重了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中国的学生并不缺乏问题意识,之所以越来越不会提问题了,是因为缺乏伯乐。让学生心中充满问号的关键是教师应学会恰当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本文所论述的“理问”。
从理答到理问:让两马车并驾齐驱
李政道博士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所以说,学生首先要学会提问,再学会学答;同样,教师也要先学会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学会理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反应,我们不妨称之为理问。一直以来,教育界对理答研究得多,而对理问的研究则显得比较零散。什么是理问?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那么理问,就是教师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学生要先学问,再学答;教师也要先学会理问,然后再学会理答。让理答和理问这两辆马车并驾齐驱,共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理问:因“问”制宜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千奇百怪,但总体说来,还是可以进行分类处理的。Rivka Glawbman,Hananyah Glawbman,Lea Ofir所用的三级量表中,将问题分为:低等水平的实际性问题(涉及识记的、回忆的、表面特征的问题)、中等水平的理解性问题(涉及在对刺激物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高等水平的整合性问题(涉及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深度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可以再添加一类:另类问题。笔者还尝试根据问题有无价值、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分类。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两小类:师生知识范畴内的问题和师生知识范畴外的问题;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可分为有价值的问题和无价值的问题。
一、低等水平的实际性问题、中等水平的理解性问题、高等水平的整合性问题和另类问题的界定及处理
1.低等水平的实际性问题的处理
低等水平的实际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时,由于个体接受能力存在的差异,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教师给予解惑而提出的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之处?怎么判断平年和闰年?……学生所提的这些问题,都是数学教材中编排的内容。
处理策略:这类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思维梯度不大。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交给其他学生处理,让其他学生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
案例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吗?
在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1:老师,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吗?
师:嗯,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请大家动脑筋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吧。看看谁能结合例子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
在这个片段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除了给予肯定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其他学生,给其他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例子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这样,既帮助了同伴,也进一步完善了认知结构,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水平。
2.中等水平的理解性问题的处理
中等水平的理解性问题,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而提出的问题。这类提问含金量比较高,因为它是学生通过消化新知,再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得到的,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处理策略:先让其他同学尝试解决,如果学生个体无能为力,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一般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性问题。
案例2:从0个3人间或2人间想起可以吗?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
当学生学习完例题,教师准备小结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1:老师,例题中小兔子为什么从1个3人间或1个2人间开始想,而不从0个3人间或2人间想呢?我从0个3人间或2人间想行不行?
师:你的想法不错!大家要向她学习哦。现在我们都来想想吧,小组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对列举的思维方法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3.高等水平的整合性问题的处理
高等水平的整合性问题,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有更高的要求,想知道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这类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的广度,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思考问题。
处理策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如果问题简单,让学生个体尝试解决;如果问题较难,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如果小组合作也无法完成,可以采取辅助方式,如电话调查、网络搜索等。
案例3:老师,双胞胎的身份证怎么编?
在教学《数字与信息》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编码方法,并对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董晴举起了手:“老师,我邻居家有一双胞胎姐妹,我想知道她们的身份证号码是怎么编的?是不是一样呢?”
是啊,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是怎么编的呢?我马上把问题推给了全体学生:“孩子们,刚才董晴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如果是双胞胎、三胞胎……身份证号码如何编呢?请大家先动脑筋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解决方案。”
4.另类问题的处理
另类问题有许多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从众”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二类是一些标新立异的问题,这类问题大多是学生为迎合教师而刻意提出的。
二、师生知识范畴内的问题和师生知识范畴外的问题的界定及处理
1.师生知识范畴内的问题,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予以解决
处理策略:师生知识范畴内的问题能在课堂内解决的,尽量引导学生在课堂内解决。
案例4:我还有19种不同的订法。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时,这一课主要是教学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书上给出了7种方法。
“我还有19种不同的订法。”班级里公认的数学尖子张锐大声说着。
“张锐说有这么多订法,大家想一想,他是怎么得到的呢?”我笑着问其他同学。
……
2.师生知识范畴外的问题,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比较大,师生无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予以解决
处理策略:对于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料,如书籍等,让学生课后去阅读,了解相关的知识。即使学生不理解,最起码给学生以数学的熏陶和启蒙。
案例5:“1+2”是指什么呀?
在教学《素数与合数》时,笔者介绍了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事迹。同学们都很钦佩他。有的学生就问:“陈景润研究的‘1+2是指什么呀?”说实话,作为教师,笔者对这个陈氏定理也是一知半解,只好给学生推荐了一本《陈景润传》,让学生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
三、有价值的问题和无价值的问题及其处理
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有价值的问题和无价值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根据以上我们论述的一些处理策略加以解决。
对于无价值的问题,可以采取这样的处理策略:给予适当的肯定,将无价值的问题进行优化,鼓励学生转换思维角度,教给学生提问的策略。如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中提出的四个提问策略:一般化、求变(加大难度)、否定假设法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重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案例6:故事书每套12元,连环画每套15元,科学书每套18元。买5套故事书和2套连环画,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解答后,教师问:谁还能再提一个问题?
结果学生的提问基本差不多:
生1:买3套故事书和5套连环画,一共要付多少钱?
生2:买4套故事书和3套连环画,一共要付多少钱?
生3:买2套故事书和6套连环画,一共要付多少钱?
……
很明显,学生所提的这些问题是根据例题模仿而来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少思维含量,没有一点创造性,需要教师重新引导。就这个题目而言,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我还想看科技书,能否求出两种书相差多少钱。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宽了。“当然,从深入的角度看,我们又不仅可以对各种书的单价作出一定的变动,也可以超出‘故事书、连环画和科技书的范围而谈到其他的书籍,甚至完全可以摆脱问题的‘事实性内容而过渡到相应的数学结构,也即如何去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式。”
结语:理问任重而道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恰当地处理学生的提问,掌握理问的策略与技巧,实现由理答到理问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服务。对于理问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去开垦这片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