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昕
“看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关键要看班组、看岗位。没有优秀的班组作为基础,企业的腾飞就是一句空话。如果班组建设搞不好,企业可以兴旺一时,但绝不会持久。”2006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一语道出企业管理的要义。
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阜新矿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阜矿集团),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彰显出她的价值取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煤炭业班组建设交流会在阜矿集团召开,此后几年里,全国煤炭业掀起了“南学鹤壁,北学阜矿”的班组建设热潮。2012年,阜矿集团创新班组管理,又在全国煤炭业班组建设交流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如今受国内经济放缓的影响,煤炭业正遭遇‘寒冬,阜矿集团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利润下降的现实。在这个浮躁的市场里,利润固然重要,但对我们而言,更有超越利润之外的追求——激活内生动力,尽管它不能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却是企业最根本的软实力。”正是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阜矿集团班组建设如接入了活水的池塘,总能根据市场发展与企业战略需要,不断创新,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阜矿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漂亮的成绩单中,隐隐显示着人本管理的内涵。
晋升通道产生“成长效应”
“高主席已经升任为党委书记了。”听到这话时没有人会感到意外。
从一名农民出身的普通矿工做到企业高管一职,时任五龙煤矿工会主席的高金学的传奇经历令人羡慕。阜矿集团里不乏好莱坞式的成长故事。有些职工入职时,文化层次低,技能水平差,却始终抱持着希望和信心,以乐观而坚韧的态度,一点一点地在工作中提升和进步着。在班组建设的浪潮中,高金学完成了职业角色的巨大转变。
“即使做到了企业管理层,但最初的矿工情怀永远深植心中。”谈起矿区,高金学谈吐既自若又缜密,从生产到安全管理,从民主选举到绩效考核,矿区的每个细节都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血液中。
“在选拔工作上,我们按照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管理和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公正执行力三个标准进行评定。近几年来,全矿通过推荐、测评、选聘了班组长358名,至今已有44名班组长走上了区科级领导岗位。如综采一队从建队到现在培养了69名队长以上级别的管理干部,其中矿级领导就有15名。”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全国煤炭系统优秀矿长获得者、五龙煤矿矿长张普利的管理逻辑。提到职工素质评价,张普利提起了一条谜语:“我们都听过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重要寓意:很多人并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尤其无从得知自身区别于他人的优势和在职场中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因此,企业通过科学测评来正确地评价职工的综合素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职工多途径的职业发展机会。”
翻开阜矿集团管理者的履历表,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是从班组长这个岗位起步的。清河门煤矿所有的班组长都是从一线矿工选拔上来的,有的矿工还被提拔到重要的管理岗位,甚至还能当上矿长、副总裁。在职业角色转变的道路上,职工丝毫不用担心裙带帮扶、任人唯亲,因为他们被赋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清河门煤矿工会主席单淑梅就从普通职员走上了管理岗位。她说:“我们矿机关领导都来参加班前会。一些矿工文化水平较低,有时不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每天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地与他们交流,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个体成长和诉求。”
一个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职工,除了给予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在中国传统的“人往高处走”的文化背景下,还要看企业是否能够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上升通道。阜矿集团职工不再是普通意义的“人力资源”,他们将对企业未来的憧憬升华为自我成长的一种动力,从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契合。
“缺啥补啥”促进职工技能提升
清河门煤矿机电区的老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在最初的安全培训和安全考核时,他总是跟不上。区、段领导分析老马的情况,得知老马在外人面前不善言语,但与家人相处时却很健谈。于是,区队长决定在培训老马时让家人陪伴,不懂之处由家人讲解,慢慢地老马反而对参加培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班前学、班中练的过程,老马的能力素质使其能够很快胜任所在的岗位,每次考核成绩都能达到合格以上。
职工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企业培训。“煤矿工种多,培训需要做好规划。我们始终遵循‘缺啥补啥的原则,随时修订培训方案,让职工明确其岗位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达到职业发展目标所需的技能。”“缺啥补啥”——这掷地有声的四个字,是五龙煤矿人才辈出与企业绩效提升最有力的表述。
培训改变心智模式。艾友煤矿坚持“干什么学什么,会什么比什么”的原则,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班组选利用班前会阵地,采取“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旬一练、每月一考”的方法,通过“小心得”、“小讲台”和有奖答题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进行多种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使每一名职工对自己的岗位技能如写自己的名字一样熟练。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模块,培训在提升职工能力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阜矿集团有效的培训投入也获得了优质产出。艾友煤矿选煤厂职工仅通过205皮带震动筛子改造、增加粉煤回收量这一项工作的调整改进,每年就增收1750多万元。与此同时,清河门煤矿职工创造了阜矿集团安全生产史上的新纪录——截止2012年11月2日,实现安全生产1580天,这也是国内百年老矿安全生产史上最好的记录。
人文关怀圈住人心
“在这里比家还温暖,矿区为我们着想,职工们就像一家人似的。”面对我们的提问,在恒大煤矿外埠食堂就餐的矿工老李回答得很直接。老李家在湖北,今年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每年过年都是矿区派车送回家,平时家属来探亲,吃住和往返费用都是矿区负担。”提起矿区老李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谈起在恒大煤矿工作的感受,家在外埠的500多名矿工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关怀无处不在。
下工后,矿工小张静靠着沙发,时不时地瞥向床头上方矿区工会定制的全家福:他正等待妻子的到来。小屋被矿区女工布置得浪漫温馨,准“三星级”卧室里日用品一应俱全。一进家门的温馨感消解了小张一天的疲劳。
这是恒大煤矿人文关怀的一个剪影。小张所在的房间,是恒大煤矿外埠公寓一楼开设的探亲房。矿工家属来探亲时,都能够享受到这种“家”的待遇。
2005年,恒大煤矿重组后,企业招聘了一批外来农民工充实到职工队伍,恒大煤矿也是集团公司下属所有矿区中农民工最多的矿区。
“他们大多来自湖南、湖北、内蒙等比较偏远的农村。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被提上矿区重组后管理的重要议程。”恒大煤矿工会陈主席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恒大煤矿领导首先从矿工的吃住上下功夫:翻新一所四层楼公寓,专设家属探亲房、洗衣房、理发室、诊所、话吧、活动室,还单独修建了一处 “外埠食堂”供职工就餐。生活保障服务设施齐全,费用都由企业承担。
人文关怀细化到了矿工心坎上。矿工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同时体会着尊重、关怀和信任,享受着高价值的回报。
“我们把矿区当成可以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交谈中,老李浓重的湖北口音一再上扬,仿佛强调着他对阜矿集团的感情和期望,“以后我还要继续介绍老乡来呢。”
很多企业都能够认识到班组建设激活内生动力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能真正有效地落实,让内生动力根植于职工心中并且内化于行动的企业并不多见。阜矿集团正在努力做的,就是通过班组建设挖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它是阜矿集团班组建设的重点,也是班组建设的亮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