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珍
摘要: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推进课堂改革,重点是提高课堂效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怎样才可以插上“效率”的翅膀,让课堂这一阵地发挥其实效,从而让学生的梦想在课堂上起飞呢?作者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 效率课堂思维能力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呢?让课堂充分发挥它的实效性,不把课上的知识课下补。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看法,供同行参考。
1.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科学的学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课本内容的学习;二是通过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而获得的科学能力。科学知识是逻辑思维的结果。科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实践。由此可知,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的教学要求,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趣,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教学目标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是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步骤的依据,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尊重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现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密切注视及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量化评价,提高可测性。传统的教学和教学研究一般用教学目的描述学习者预期的学习结果,由于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抽象,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去甚远,因而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上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看学案时,首先是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具体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能力和学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
“挑战性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的学习困难,它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指课堂中所提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或问题情境。“挑战性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1)非常规性。学生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引发认知冲突。面临现象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解答或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效利用科学方法作推理、探索等。(4)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5)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过去的科学教学,我们过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科学事实及形成技能,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学生获取的太容易,也太浅显,情感态度方面也太被动了。而“挑战性问题”就要学生综合运用个体的经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获得科学知识,灵活解决科学问题。这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挑战。
我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看。
(1)教师的提问要富有思维空间
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如何使学生面临的科学问题富有“挑战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每个科学老师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下面的现象加以讨论。
现象:记得一次听科学老师上欧姆定律这节课的提问:“谁来说说要求电路中的电流必须知道哪两个量?”学生几乎一致地答:“电压和电阻。”回答正合老师的意,马上给予肯定。接着又问:“电压用什么测量,电流用什么测量?……”
分析: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细致而又到位,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一问一答配合得无比默契,但我们反思一下,学生在这种水到渠成的问题中究竟作出了多少努力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少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获取知识的呢?老师过多过细的提问缺乏思考价值,剥夺了学生深化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思维,甚至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策略: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课堂提问根据其对学生思维强度的不同一般有:a.是不是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怎么样的问题;d.为什么的问题。a、b两种问题有时是必不可少的,但缺乏思维强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妨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等等。让学生放开说,说想法,说理由。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
(2)学生的质疑要多加引导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每一位科学老师关注的。
4.有适当的学习方式
《科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科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科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科学教学是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科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科学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
5.有迁移欲望和能力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系统地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表现在:第一,思路清晰,教学时注意瞻前顾后,从而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的特点,可用旧知学会新知;第二,教师不断地运用迁移理论,从整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易学易掌握;第三,由于迁移的运用,学生学习新知不知新,旧知不觉旧,总能感觉轻松愉快,学习兴趣浓厚。总之,运用迁移学习科学新知,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调动了其主动性,学生知识学得扎实,理解透彻,科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共同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理评价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
[2]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