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衡柯
“黄馍馍!陕北的黄馍馍!”黝黑、瘦小的老汉黄国胜骑在三轮车上吆喝着,叫卖他那“陕西绥德第一名”的黄馍馍。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关于黄馍馍的一个镜头。
随着《舌尖》热播大江南北,这短短7分钟的“黄馍馍故事”,不仅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陕西绥德县亢家沟村的黄国胜火了起来,而且触发了《舌尖》播出后第一桩商业合作:从7月31日起,老黄将先后到广州、上海、北京为一家餐饮店新上市的黄馍馍做宣传。“我今年五十八了,我要好好干。”对于电视里这句独白,他说到做到了。
从现在起的三年里,黄国胜也只会在8月这个夏季农闲月份来履行“代言人”职责,其余时间他还是“亢家沟的老黄”。
本色代言
7月9日,在北京某餐厅里,黄国胜夫妇和儿子艳雄坐在一起,一家人显得轻松惬意。面对在场媒体的“长枪短炮”,老黄不时爽朗地大笑。每当话题聚焦在他身上时,他总是说黄馍馍是他和老伴一起做成的。而当摄影师要求老黄站在中间以突出他的代言地位时,老黄伸手揽着老伴,要求老伴也站到中间来。一直乐呵呵的老黄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以致身后忙碌的餐厅服务员也悄悄地笑道:“他太可爱了。”
接着,为了配合摄影师的拍摄要求,老黄到餐厅的厨房里换上了白色的厨师工作服,更主动要求戴上大厨帽子——一顶高高的欧式厨师帽。至此,老黄逐步进入了“代言人”的角色。
这次合作结缘于今年6月4日——“老黄的故事”播出后的第二十天,贾国龙驱车赶到了老黄的三间窑洞前,邀请他和他的黄馍馍走出绥德,为贾国龙的餐厅的黄馍馍作代言,费用是3年30万元。
老黄每年只在冬季最冷的两个月卖黄馍馍。在冬日里每隔3天,他单程骑1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卖馍馍。去年他共卖出1.5万个黄馍馍,净赚8000元。照此算来,他要做超过37年的黄馍馍,方可挣来为那西北菜餐厅代言所赚得的30万元。
但当贾国龙在微博直播其“亲顾窑洞”到黄国胜家里,并声称要“请他们到北京”时,很多网友担心外面的世界滋扰了老黄一家清净的生活。《舌尖》“主食的故事”导演胡迎迎更担心:几乎不识字的老黄夫妇该如何在大城市中保护自己。因此她一再向贾国龙强调:对于做任何商业代言,要请老黄的儿女帮助他们做决定。正是在她的提醒下,黄国胜的代言才成为“两厢情愿”的合作。
“老黄的馍馍只有在当地才有那份独特的乡味,但是他们夫妻能够借助《舌尖》走出陕西,到全国看看,改善生活确实是一件好事。”胡迎迎坦言,她在绥德县为当地主食故事“油馍馍、黄馍馍”寻找鲜活人物的时候,从当地县委宣传部的食堂师傅处得知,亢家沟村黄国胜的黄馍馍是最好吃的。于是到老黄家里“考察”一下。
老黄的黄馍馍好吃缘于全程“自产”——这可以追溯到最初的食材。黄馍馍的原材料糜子是老黄种的,不仅不打农药,并且每年用来做黄馍馍的糜子都是当年的新粮,因此格外香甜。同时,与县城里制作黄馍馍用机器磨面不同,老黄做馍馍用的糜子面,全部用家里的大石磨磨出。老黄说,机器的高温会影响糜子面的口味。
“黄馍馍的故事”能打动电视机前的亿万华人,不仅是黄馍馍的香味,更是那幅呈现自然的画面:在黄土高原上的三间窑洞前,挂着大枣的枝头下面,老黄夫妇两人一磨,伴着轻轻赶驴的声音,不时即兴吟唱的山歌,背景是远山和炊烟,让习惯高楼大厦的城里人顿时感悟这自然的美好。
最美的风景是人。在胡迎迎看来,老黄背后的故事更能打动人。《舌尖》剧组花了5天时间跟拍黄国胜到县城卖馍馍。老黄每天从早晨出门到傍晚收工之间的约十个小时里,除了偶尔喝些水外,既不带干粮也不吃自己的黄馍馍,更不会在周边小店进食,都是待到晚上回到家,才吃上一口老伴做的家常菜。一日午间,《舌尖》剧组邀请老黄在县城吃了一顿饺子。当其他剧组人员饭后离去时,老黄悄悄地向走在后面的胡迎迎打听那一餐饺子的价钱。
老黄的口头禅体现了朴素的价值观:“懒的人,没人给他钱。”每次老黄卖馍回家,都会坐在炕头上一张一张地数着赚来的钱,随后把当日收入总数记在包装纸壳的背面,如第一天450元、第二天550元,然后再将几天的收入合算一个总额。
尽管现在老黄成了“黄馍馍代言人”,但他依然坚守着家乡的点点滴滴。
坚守乡土
6月9日,老黄一家体验了首次北京之旅后,将启程返回陕西绥德。然而北京当时正下暴雨,飞机不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因此儿子黄艳雄劝父亲坐火车回去,但老黄坚持要体验飞机。在老黄看来,这一次不坐飞机,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体验一把了。
于是,一家三口在雷雨交加的北京,赶到了机场。飞机晚点,他们在机场宾馆住了一晚后,老黄还是如愿感受了坐飞机的第一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黄得意地说:“我卖黄馍馍的,也能坐上飞机!”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老黄夫妇三次往返北京。在过去50余年中只去过一次省城西安的两老,逐渐把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当成出行的“家常便饭”。无论怎样,他们仍念着家中的土炕,往返北京多次也惦记家里的“驴驴、狗狗和猫猫”。
改变还体现在经济收入上。对于3年30万元的代言费,老黄首先想到了修房子。他打算在地势平缓的地方新建3间窑洞,能够让儿女一家人都住进来。而山上的旧房子则全部用于生产,再请两个工人,老黄夫妇就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然而,老黄夫妇仍然用他们的勤奋来诉说生活的故事。在绥德亢家沟村100来户人家共500多人里,其中一半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人。而村里的老人,一般每户种七八亩地,主要是为了自己食用。但老黄夫妇种了60亩地,大部分是杂粮,其中一部分糜子用来制作黄馍馍,其他农作物如高粱、绿豆等则用于出售。
亢家沟村里的乡亲们大多靠儿女寄回家的钱度日,平日里大家打打麻将,休闲着就过了一天。虽然老黄的儿女都生活得不错,但是老黄认为:“儿女都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要自己挣。”
老黄夫妇从不打麻将。春季农闲时候,老黄还去给村里修房子的人帮忙。“我一次能抱起100多斤的大石头。”老黄得意地指着儿子艳雄说:“别看他是小伙子,都没有我力气大。”待到正月里,老黄还要编200余把扫帚,每把卖5元钱。
在夏季最热的一个多月里,老黄会在晚上到野外去捉蝎子。提起捉蝎子,老黄讲得津津有味:“一个大的雪碧瓶子,在离瓶口5厘米处的一侧开一个圆洞,我提着瓶子顶端,带上电筒和镊子,从晚上8点半开始,一直捉到第二天凌晨4点。”一晚上下来,老黄能捉到七八两蝎子。去年的野生蝎子1斤的收购价是270元,在最热的1个月里,老黄能因此收入4000元钱。
捉蝎子收入不少,但在那1个多月里,老黄每天只睡4个小时。凌晨4点捉蝎子回家小睡1小时后,5点就要下地干活,中午太阳当头的时候再回家睡3个小时。
即使成为城里餐厅的代言人后,老黄还是要去捉蝎子,“一夹就是一个。”他的言语之中透着简单的快乐。
如今,儿子回到了老黄身边管理黄馍馍的销售,而已传承黄馍馍手艺的儿媳妇也将接管制作环节。
黄国胜代言的不仅是黄馍馍,而且是质朴的人生。他们说,会继续守候在黄馍馍旁边,仍然不使用机械,拉着自己的小毛驴,满头大汗地亲手揉糜子面,呵护着这种传统食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