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芬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搪塞以减少生物实验,替换以纸上谈兵,冠之以只要能应试即可的借口。但是一节公开课的开展改变了作者的观念,纸上谈兵绝不可以代替亲自动手。尽量勤讲勤做勤看实验,并且勇于探究,就能更高效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生物实验勤讲勤做勤看修改
一
实验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说:生物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课程,很多现象和结论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发现。而且实验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向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正因为如此,实验题在生物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所以,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但现实是生物课时相对较紧张,有时教师们限于实验条件,使动手实验大打折扣,替换以纸上谈兵,冠之以只要能应试即可的借口。
有一次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细胞呼吸》。这节课理论性很强,最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记住抽象微观的细胞呼吸的过程。平时上课,我总是留足时间让学生们记忆再记忆。但是这次是一节对外公开课,必须上出点新意。于是,我动了一番脑筋,和组内的其他老师反复集体备课。首先要精心设计一个导入,不仅要能短平快地切入主题,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我绞尽脑汁,但是依然纠结,无奈回到书本,细细看书,眼前一亮,决定“照本宣科”:用课本上的问题导入——葡萄糖的燃烧演示实验。在公开课那天,我让一位学生来帮助我做实验,并且由他来描述实验现象。因为学生喜欢实验,而且是第一次看到了糖的燃烧,精神很振奋。唯一的缺憾是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做完这个演示实验我的最大感受:(1)学生很爱实验,即使不是亲自动手;(2)实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耗时间,2分钟左右的实验效果远比我口若悬河地说2分钟效果好得多。
在这节课中,我还做了一个简单实验。在讲完有氧呼吸的过程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勺葡糖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让学生猜一猜一段时间之后的现象,想一想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们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反问:“真的是这样吗?”随即我那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让他们眼见为实。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一个“不费吹灰之力”的小实验,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一抽象的知识,令他们印象深刻。我顺势教导一番:“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探究的精神,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自己动手来寻找真相。”
一节本是很沉闷的课,在下了一番工夫,加进去几个小实验之后,顿时出彩不少。在课后反思的时候,我写下这样几点。
(1)尽量多做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也能让学生从中收获很多。(2)理论告诉我:实验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前觉得这些话枯燥,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没有领会到它的魅力。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实验的作用远不止这些。(3)基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更多的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实验、视频实验等带给学生,让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让他们去体会生物学的魅力。
二
为了使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并且更高效,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能够做些什么呢?
(一)老师以身作则,勤讲勤做勤看实验。
1.勤讲实验。主要是讲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从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成功证明绿色叶片中产生淀粉、恩格尔曼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及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到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全部来自水,以及后来许多科学的其他实验。这些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绝非偶然,也绝非不费吹灰之力。讲解这些实验后,让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方面作深入剖析。
2.勤做实验。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需要反复做预实验,精心准备,预见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尤其是实验安全性问题。比如《DNA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我们就多次进行预实验,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完善,以确保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当然,一些看似简单的演示实验,老师在课前依然需要精心准备,以便呈现给学生最好的效果。比如在上面那节课中实验,主要起到一个衔接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但是老师在课前的功课却做了很多。
3.勤看实验。老师可以看的实验很多,可以看其他老师上实验课以获得启发,扬长避短;可以上网看一些实验视频。有的可以推荐给学生看。
如果能够做到这三勤,那么老师的实验素养就会有很大提高,也就自然地能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实验理念和实验知识。
(二)勇于探究,提高学生的能力。
老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对实验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变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甚至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把单一实验方法变为多种实验方法,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等等。比如学生总是混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那就可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放入顺序对蛋白质鉴定的影响、探究斐林试剂A液和B液放入顺序对还原糖鉴定的影响。
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操作,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观察、比较、思考、设计、试验和完善。在这其中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等,在思维和实验操作过程中都留有较大的自由度,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单因素控制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定量化,为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提供了可能;实施实验方案过程中的统筹和操作过程本身的独创性为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提供了可能。即使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也会有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又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不忘实验,不厌其烦地、千方百计地展开实验,并且尽量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要保持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时时用“另类”的设计或分析来解决已有的实验问题。若能长期坚持如此引导,学生不仅能增强学习生物的热情,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也一定会快速提高,最终能轻松地应付“蕴含于课本之中,又凌驾于课本之上”的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