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心结

2012-04-29 19:4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15期
关键词:扶苏嬴政破局

秦帝国的灭亡,乃是亡于管理制度的失当。对于秦管理制度的失当,古人总结:“仁义不施。”实施暴力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危机:“攻守之势异也”,最后走向管理破局:灭亡。

然而,“暴”在某个历史阶段其实是一种合理的管理制度,秦始皇作为统一王朝的第一代管理者,六国刚刚灭亡,民间反抗情绪持续发酵,反抗武装也相当活跃,对异己力量实施暴力打击,实施暴力管制,是每一个想要立足的新生政权都不得不去做的,虽然暴力可能导致管理破局,但没有适度的暴力更会导致管理过早破局。问题在于,维系一个政权的可持续发展,就得实行管理转型,第一代管理者嬴政,有没有这个打算?

这在历史的记载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杀儒生,这可以说是秦帝国暴力政策的巅峰期,而第二代管理层的候选人:公子扶苏,开始当面提出反对意见:“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是秦管理层内部对暴政管理制度发出的第一个反对的声音。秦始皇对这种政治诉求的态度是:“怒”。要求改良的扶苏遭到流放的政治命运,去北部军区当政委,当时的军区司令是蒙恬。秦始皇的这种安排是颇具用心的,他可能意识到暴力管理政策在他这一代人身上没有放弃的可能性,而扶苏这个异类在当时

的管理层中是没有容身之地的,要实行将来政策的转型,必须将有转型诉求的管理者保护起来,而保护的措施就是边缘化,安排到边疆地区去,而且在流放扶苏后,一直没有确定新的接班人,这其实是秦始皇为实行管理转型而下的重要一步棋。

就在流放扶苏的第二年,秦始皇收到一块玉璧,同时还收到一条信息:“祖龙明年死”,这是民间对暴力政策的一种情绪反弹,希望管理者第二年就死。奇怪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组织各种力量在民间实施搜索和屠杀,他的反应是“默然良久”,他可能是在反思现有政策了。一代暴君的非暴力反应,说明当时的暴力政策在疲软,执行人的心态也在疲软。

秦始皇死于视察工作的专列上,最后指令就是: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而最接近秦始皇的宦官赵高对此的解读就是:丧事主持人当然是新的国家领导人。以赵高为首的官僚,是暴政政策既得利益者,从他们的恐慌反应来看,秦始皇确实想更换管理作风了。因为扶苏是当时众所瞩目的仁义政治路线执行人,民间对扶苏将来改变管理路线有着相当的期待,以至于后来的陈胜吴广还要打着他的旗帜。指定扶苏,就是制定新的管理政策:仁义。

父亲的心迹如此,第二代人的呢?无法断定扶苏有没有领悟父亲流放他的政治动机。倒是北部军区司令蒙恬点明了,当朝廷赐死扶苏的矫诏到来时,蒙恬制止说:“皇上让你监管一支三十万人的精锐军队,肯定不偶然,再等等看。”话讲得很明白,扶苏为什么还选择听命自杀呢?这说明始皇父子处于一种信息未能沟通的状态,从公元前212年流放到公元前210年的三年当中,帝国的管理者和接班人:嬴政扶苏父子,可能没有进行过任何交流,扶苏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任何有效的指示或暗示。因此,扶苏也就没有任何信心去确认这是一次假命令。父子的隔绝状态,让赵高胡亥之流屏蔽了真实的信息,让扶苏接收到假信息时,都无法判断。加之第二代管理候选人过于善良的性格:“扶苏为人仁”,从而使一场政治阴谋得逞,一次政治转型夭折。

秦的悲剧,不只在于暴力管理,也在于没有得到转型的历史机会,从人事而言,就在于管理层两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父亲嬴政要求变革的遗命,没能够及时传播给儿子扶苏,最后机会给了刘邦。新旧管理层之间缺乏沟通和传播,是管理破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扶苏嬴政破局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破局“出货难”
“数”中寻机,借势破局
昙花一现的秦朝
破局
认清自己 创新破局
图穷匕见
向嬴政索田宅
呜咽呜咽泉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