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菊玲
【摘要】 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是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目标指向不明确,问题情境创设的时效性不强、思考性不高而引起的.
【关键词】 问题情境创设;时效性;思考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 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自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后,常常看到教师们在课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走进数学世界.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在运用创设情境时有的做法也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重视.
一、缺乏目标
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联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提供的信息太繁杂,面对许多扑面而来的信息,学生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序的处理能力. 有时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但大多都是与本课内容无关,出现“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让老师招架不住,只能自己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去解决. 这是因为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目标,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创境意图,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活跃的思维.
二、缺乏吸引力
有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情境创设只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把情境简单化地理解为“情境 + 习题”,总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情境或孩子们喜欢的一些图片做主角出示习题. 有的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在低年级时是购物、统计,到高年级还是局限于购物、统计,让学生丧失了提问题的兴趣. 有的课堂的问题情境则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生硬地创设的问题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客观现实,只是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我觉得主要是因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目标指向不明确,问题情境创设的时效性不强、思考性不高而引起的.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如果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而且信息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指向比较明确,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马上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可以很快提出所需问题,并能轻松地解决.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 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利用点滴的机会长期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题. 教师要做到情境创设有“数学味”,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同时要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同时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最后要注意问题情境的思考性,当问题情境呈现后,如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新知,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创设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故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
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流于形式,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指向性、时效性和思考性,这样创设的情境才能有数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