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凤
摘要历史教学法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此时,学生已全部修完了古今中外的通史课程,也就是作为历史教育专业的全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法课程是训练学生如何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教学法的理论为依据在三尺讲台前一展风采,为毕业后走上中学课堂奠定基础。然而,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讲练的过程中总是不如人意。文章认为师范生在备课上下功夫是上好历史课的必经之路,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备课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认真把握教学重点
赵亚夫先生认为:“历史教育不能包括所有的东西,他永远都是有选择性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国家需要最适宜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其中还应该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技巧。”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课标的理解编撰而成的,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课堂教学可以依据教材,甚至可以依据多个版本的教材,做到:“学生用多个版本,教师有多个版本。”但在实际教学中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材,我们应大胆取舍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打破教材的束缚组织教学。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除了思路清晰,顺序得当之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新教师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平铺直叙,处处重点,结果等于没有重点。往往在开始备课的时候,经常搜集大量的资料,总觉得什么都应该给学生讲,这样做,不仅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而且学生也未能把握住教学重点。因此,作为新教师要大胆取舍,真正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把握教学重点的主要工作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钻研和理解,加以梳理和整合,主要依据就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因此,教师的备课首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尤其是课标中对本课题的内容叙述,分析其中的要点和关键词,以按照课表的指向和要求进行备课。例如,高中历史中的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的表述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可见,对于这一课题的教学,课标是要求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为重点,并要求对其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因此,教师备课就要紧紧围绕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以及早期政治制度中的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等特点所反映出的族权与政权的紧密结合。而夏商周时期的其他方面,如政权更迭、经济现象、社会状况、文化发展等,课标中没有提及,也不是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就不必提及。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在逻辑
从学习迁移的角度讲,要达到好的学习迁移效果,只有精选、梳理和编辑、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者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筛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搜集相关教学资料等方面对教材实施再度开发,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
历史教科书是师生进行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全面深入地钻研教材就成为备课的关键。在这方面,首先要对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只有教师把握了历史知识的结构,才能使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可以说,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结构,是教师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每课的课文部分,往往分为若干子目录,这些子目录的划分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层次,教师要分析和理解各个子目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以及每个子目录内的层次又是怎样的,从而对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例如,“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分为“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两个子目录,在每个子目下又分有层次,分别介绍衣食住行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情况。经过分析,教师可以搞清楚教材中对这一课题所含内容的编排,是在历史时期的框架下再划分为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通过实例展现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虽然这一课的内容包容量比较大,时间的跨度长,具体的实例多,但只要掌握基本的内容结构和层次,就能较好地驾驭本课的知识内容。
此外,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标要求或者某些时代特点而编写的,有时会存在某些个人偏好,其内在逻辑关系未必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学习造成障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顺序作出调整,以发挥教材的最佳效果。教师在调整教材顺序时,要能前后呼应,把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因果关系揭示给学生,形成相对严密的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料翔实丰富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瀚如烟,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容量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及时补充材料,大胆引入与所受课程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手头仅有教参是不够的,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配备一些课外资料或文献,以扩大视野,丰富课堂。此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极具说服力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上网,查找并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适时补充进教学过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的第六课《近代工业兴起》中的第三子目录“状元实业家” ,教材中以最具有代表性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例,但只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介绍。因此,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部分内容也应适当补充。因为第二单元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极其艰难的起步是件大事,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性是世界各国中罕见的。因此,尽管面对的是初中学生,笔者认为应补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相关史料,为学生进入高一层次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本课题中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艰难起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可以介绍在大生纱厂内悬挂的反映办厂初期遇到窘境的四幅《厂儆图》:《鹤芝变相》、《桂杏空心》、《水草藏毒》、《幼子垂涎》来分别说明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在集资过程中的摇摆不定、官僚买办盛宣怀和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在资金问题上的言而无信、通州知州汪树堂在纱厂起步过程的暗藏祸心以及纱厂即将投产时浙江侯补道朱幼鸿和盐务督销严信厚的巧取豪夺。从而总结出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产生和起步过程中受到封建官场势力的百般刁难和阻挠,从而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起步充满着世界各国资本主义企业所罕见的艰难窘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一教学重点。
4 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课堂情景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笔者认为,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提炼一两个能带动全篇内容的教学主干,把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内容融入这一两个主干中,这样处理教材时就能以点带面,使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2006年岳麓版必修1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部分教材内容多而繁杂,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较大。以这课为例笔者指导学生完成了一个表格的设计(见表1),设计过程中突出了两次侵华战争的两个条约,使整节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在重点处设计了学习探究活动,以达到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的功效。
通过这一表格的设计,能把背景不同、人物不同、影响不同等诸多不同因素的两次战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能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的深重灾难,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把握,树立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强调做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教学也应达到这三种境界, 欲先予之,必先取之,先有课堂上教者的新追求和新境界,才能达到听者的身临其境之效。新教师要想打好第一炮,就必须高度重视备课这一环节,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充分、认真、翔实地备课,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