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

2012-04-29 00:44郑爱红
科教导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信仰理想马克思主义

郑爱红

摘要由于生源素质下降、文化多元复杂以及自身信仰教育实力不足等原因,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正在经历着乏力、迷茫、动摇或探寻的过程。高职院校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教育体系,积极培育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富有理性、科学向上信仰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职院校从本世纪开始快速发展,但也处在一个社会信仰复杂、自身内涵建设亟待提高以及生源减少和素质不断下降的环境中。高职院校进行国内外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短,信仰教育综合实力远不及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非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影响。在信仰需求已经复苏、各种信仰的争夺日趋紧张和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呢?

1 要正确对待高职学生的非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职学生的信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量同学的宗教信仰,这属于正常的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范围。通常情况下,这类学生入学时就信仰了宗教。他们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或者其家庭成员中有信教者,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自己也信教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要注意尊重其宗教信仰,不能因为其信仰与我们的宣传不一致而将这些学生放在对立面,挫伤其自尊心,更要注意不能因为用语不当而引起抵触情绪。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心中时刻想到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在教学中用心关心他们,客观而全面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介绍和讲解两种不同性质的信仰,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选择,会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即使所教班级学生中没有宗教信仰,这种方法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在二三年依然有很大的可能会遇到信仰问题的讨论甚至宗教传布。我们的正确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并帮助学生明辨科学与非科学。

另一类是信仰缺失或信仰迷茫混乱。在我们的高职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处于迷茫甚至混乱之中。一些学生既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也不相信宗教。这些学生通常其学习素质和学业成绩相对不佳,目标着眼于现实的生活和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比较被动而被老师们“强拉硬拽”地学着。这类学生由于疲于学业的应付,更高层次的信仰需求尚未苏醒,对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无暇顾及”。还有另外一些学生,他们有着比较强烈的信仰需求,但鉴于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扎实,科学信仰认知不牢,又接受了大量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息,导致其信仰迷茫和混乱,不知道在信仰问题上何去何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跟大量的此类学生进行过深入的交谈,虽然有的学生已经破罐子破摔,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向上的愿望和动机,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业的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途,进而对科学的信仰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因此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给予的不是批评更不是放弃,而是理解、关心、尊重和从学业到生活到思想和心灵的全方位的帮助。首先要加强对其日常生活的关注,帮助其结交积极上进的好友,介绍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其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其次,专业课教师也要对其专业课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提高其学业的自信;同时,思政课也要加强对其思想和心灵的关心,加强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有效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

2 要正确处理高职学生信仰教育与学生信仰确立的关系

高职学生信仰的确立,既是其在校期间接受职业和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成果的精神性沉积和理想性建构,也是其对各种教育中所蕴含的信仰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活的各个层面涉及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这些生活的不同层面包括生活方式、职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身心健康等,高职学生在任何一个层面的问题的解决上都面临着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理论上的差异。面对复杂生活的不同侧面,学生要对每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价值观,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合理性选择,逐渐建构起符合个性特征的信仰体系。无论这个过程多么复杂,其信仰的核心意义仍然是其对人生价值终极意义的追求,体现了学生对生命最高价值的由衷信赖。其信仰一旦形成,便会成为巨大的动机因素,促使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高职学生信仰的确立使其对社会人才需求和自我人生发展与完善达到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从而进入到实现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之中。

高职学生信仰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关怀终极价值,使其认同并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这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都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教育的基础;要求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尤其是培养科学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在知识基础上和日常生活经验渠道上着重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自觉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道德生活习惯,进而以实现德治社会为理想。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独立、人格平等精神,培养学生法治社会的公民素质,使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尊重和信仰内化在自己的世界观中,使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达到信仰与批判、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

3 要注意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职业理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

高职学生的信仰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即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教育则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基础之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必须注意和其后续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能将两门课程割裂开来,而是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为后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理想教育是更基础的信仰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教育是核心。思想理论教育更侧重道德理想、政治理想教育,满足的是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理想的确立离不开更低层次的具体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支撑。职业和生活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内容,职业理想和信念以及生活理想和信念更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具体的人。而我们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自卑、一些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导致的职业方向的迷茫,社会各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等等,都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信仰信念困惑。这些基础层次的理想信念能否确立或清晰直,接影响着较高层次的思想理论信仰教育。因此在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中,理想部分要和学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结合,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可。

4 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开发信仰教育的新途径,提高信仰教育效果

信仰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信仰仍处于迷茫和空白之中,甚至对某些不健康思想产生了兴趣。目前高职教育的一个倾向似乎是帮助学生拿到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信仰教育。高职院校信仰教育队伍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身兼数门课程。在业务素质方面,与本科院校教师比起来,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能力和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信仰教育队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和深刻分析能力不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讲不清,讲不透等现象,影响了真理本身魅力的展现,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影响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

另外,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提供了大量可行的平台。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实践环境外,高职院校丰富的专业实训场所也是锤炼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品格的良好场所,也是可以将学生的道德信仰和职业信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场所,还是可以实现伦理意识尤其职业伦理意识与规范行为统一起来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我们的信仰教育可以直接为专业教育服务,而实训岗位的复杂环境所进行的专业技能教育也可以提炼出我们信仰教育的各种元素。在这方面,个别高职院校比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其他院校,如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进行信仰教育的项目开发,需要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在学生现有的经历最多的最贴近未来岗位生活的实训资源中寻找信仰教育的元素,是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5 小结

高职院校作为千千万万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积极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信仰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理性、有科学向上信仰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信仰理想马克思主义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