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师
七年级的新生入学后,往往出现数学学习的诸多不适应,明明题目做得对,老师还问为什么,明明课堂上听得很懂,课后做起来却出现许多的意想不到……这样导致学习数学的兴趣急剧下降,成绩也迟迟上不来,呈两极分化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从而教学方法也不同. 小学学生习惯了老师详尽、细致、形象 、透彻地讲解,有着依赖性,而到了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采用与小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找出一般的方法和规律. 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便出现了上述现象. 因此,如何上好七年级数学入门课,是摆在我们七年级数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摸清底子,搞好衔接
要搞好衔接,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毕业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然后进行摸底测试,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查漏补缺.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集中在开学初用一至两个星期复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几周不妨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讲解详尽、细致、清楚些,尽量使用直观教学.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阶段,以便过渡到采用中学教学方法教学. 实践证明,这样做教学效果很好.
2. 明确目标,主动适应
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应该把中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告诉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主动地适应要求. 中小学数学的内容不同,教学目的的要求也不同,中学数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结论、规律将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来,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 这就要求七年级新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逐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很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3. 培养兴趣,因势利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只有让学生在探索、创新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而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转化. 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它.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以实例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 还可以出一些趣味题让学生解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搞数学游戏、举行速算竞赛等,并结合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数学的发展,使得原来繁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作为一个初中启蒙老师,一开始就应以科学、轻松的态度活跃在课堂上,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学习兴趣,从而会主动、自觉的学习数学. 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更有必要.
4. 教给方法,精心指导
进入中学后,由于科目的增多,加之要求又比原来高了,因此,学生往往出现盲目性,从而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 因此,作为七年级启蒙教师,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
(1)要求学生要熟悉和掌握任课老师的教授方法. 只有熟悉老师的讲授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作为教师,则可以把自己用的授课方法告诉学生,尽快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 (2)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深究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例题,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假如把这个例题的条件改一下将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追索结论、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逆向使用行不行. 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深究解题的依据,如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的依据,并引导学生比较、联想,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盲目性,少犯错误,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小学,学生一般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但七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概念,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记忆. 由此,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听课的不足,而且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指导学生抽象、概括数学概念. 在小学,学生习惯于老师概括、总结,而自己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记忆. 因此,七年级数学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当然在指导时,必须指出明确的方向,否则将收效不大. 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同类项的定义时,要指明方向,否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5. 分散难点,反复练习
七年级新生好动、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喜欢上黑板板演,为适应学生这一特点,老师授课时间不宜过长,应精讲,着重讲清一两道例题,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同时还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从而能及时补救. 对于确实难以掌握的内容,不一定硬要在一节课内要求每名学生都掌握,可以将难点分散,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复习,且每天出一两道题给学生练习. 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培养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展示过程,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制作、画图、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过程. 在这些数学活动中,要充分让学生分析比较、交流讨论、质疑说理,归纳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本人经过几届教学试验,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学生适应快,学习兴趣浓,效果好,并且由于七年级奠定了好的基础,也就避免了八年级两极分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