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山
新一轮课改已经进行了八年,我也教了八年的小学数学,经过不断实践,深有感触:在农村小学教数学,要让学生爱学不容易.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中,普遍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乏味,数学教材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花一定的心思,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尤其是在农村,教学条件差,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需要老师付出的汗水更多.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意走进数学课堂,乐意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呢?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立足生活经验,合理改编教材
我这几年所使用的教材一直是青岛版的,内容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情境串教学,这也是青岛版的一大优点,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就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了,因为教材内容的选材有许多是城市生活中的事例(如逛超市、大海边等),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此,我在设计这些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例如二年级上册“可能性”部分,教材提供的情境是海边沙滩,问题是:能挖出什么来?而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改编为:在庄稼地里可能挖出什么来?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来学习,自然兴趣也就有了.
(二)充分使用教具,激发形象思维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但是在农村学校,各种教学具配备的并不是那么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物品自制教具,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周围的各种废旧物品制作学具. 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学校没有这些教学用具,我就让学生自己回家去找一些废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带到课堂上来认识学习. 再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我让学生每人用木条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在游戏活动中就学会了知识.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愿意动手,生活中就会有许多我们所需要的教具.
(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校缺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 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游戏、制作模型、猜谜、小故事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以儿歌的形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以儿歌为载体学习乘法口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学会了数学知识,这样的数学课学生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四)分层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你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 在农村,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学生在智力、基础等各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大,如果老师布置作业搞一刀切,肯定就有一部分学生会完不成作业. 小学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 优等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待优生布置简单一些的作业,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然就会对数学这门课有了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就会发现,原来数学的世界并不枯燥,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 在农村小学,只有充分发掘身边的一切教学资源,才会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上出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课,才会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