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苏阳
摘要文章以40名小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不同运动强度与性别对小学生体重控制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运动强度对于小学生体重控制来说,没有主效应(P = .127),男女性别之间也没有主效应(P = .176),但处理变量与性别之间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 = .004),即处在高强度的一组中,女生体重较小的比男生多,而在低强度的一组中,男生体重较小的比女生多。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的体重控制而言,男生适合低强度的训练负荷,而女生适合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关键词运动强度性别小学生体重控制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的效应,即各类肥胖症人群的增多。在小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中,体重超重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以体育运动因素对于小学生的体重控制的效应为甚。
在普遍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背景下,本研究试图以实验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运动强度与性别对小学生体重控制的效应,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小学生的体重控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时间
福州市某小学在校学生共40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0人。
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0年1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运动处方和体育科研实验设计的书籍,了解有关实验设计以及运动方式与小学生体重控制关系的知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选题和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方法的来源。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控制、操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设计。①在真实的生活中,影响事物的变量往往是繁多并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实验中设置多个自变量,将会使得研究结果更可能接近真实情况。多因素设计除了能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外,还能解释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采用2?因素实验设计(前一个2代表自变量的个数,后一个2代表各个自变量的水平数)。
根据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处理变量(训练强度)和性别,其中训练强度的两个层级为高强度和低强度,性别的两个层级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因变量为学生体重减少的量。具体设计下图1所示:
(2)实验过程:将40位学生平均分为2个组,使得每个组的20名学生中有男生10名和女生10名,并将分成的这两个组分别命名为1组和2组,1组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负荷进行实验干预,2组采用低强度的训练负荷进行实验干预。1组和2组学生除了参加教师安排的特别训练外,两个组学生在平常的体育课学习中,由同一教师担任体育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条件都相同,并都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了教学。 尽可能控制了1组和2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影响。
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2个组学生的体重进行了测量。并对两组学生前后测的体重变化进行方差分析。
(3)实验过程中的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控制: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是运动处方的最主要内容,三者对于体重控制的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实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运动强度:1组即高强度组的运动强度为:70~80%HRmax相当于60~70%VO2max,或心率掌握在140~150次/分。2组即低强度组的运动强度为:60~70%HRmax相当于50~60%VO2max,或心率掌握在120~130次/分。
运动频度:关于必要的运动频度,现代运动处方理论认为:由于运动效应和蓄积作用,每两次运动之间的间隔不宜超过三天,因此,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②为了达到运动效应的蓄积,除了对实验被试在每周至少三次的体育课中进行必要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外,每周还增加一次体育锻炼课,并在课中对被试进行集中的运动训练。这样,保证了被试有每周至少4次的运动频度。
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35分钟。
(4)实验被试的选取:采用体重指数(BMI)为选取指标,以BMI指数在24以上为标准,③从同一年段学生中选取。体重指数(BMI)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标准体重测定法,它不受身材和性别的影响,可以衡量人体肥胖的标准。
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体重指数 = 实际体重(公斤)魃砀撸米?。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分析由研究者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运动强度和性别对小学生体重控制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干预后,实验学生体重减少的情况如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的体重控制而言,处理变量即训练强度的两个层级之间没有主效应(P = .127),男女性别之间也没有主效应(P = .176),但处理变量与性别之间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 = .004)。这个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的体重控制而言,学生是处在高强度的一组还是处在低强度的一组,或者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重要,但是,同时处在两个条件下就很重要,因为处理变量对男生和女生的体重控制有着不同的影响。
图2显示了在处理变量的不同层级即不同运动强度下,男生和女生体重控制的均值。从图2可以看出,在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组对于小学生体重控制的效应中,均值差异不明显,在男生和女生组的比较中,均值差异同样不明显。但在高强度的一组中,女生体重减少得比男生多,而在低强度的一组中,男生体重减少得比女生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对于小学生的体重控制而言,训练强度的不同层级之间没有主效应,男女性别之间也没有主效应,但不同的运动强度与性别之间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即在高强度的训练组中,女生体重会减少得比男生多,而在低强度的训练组中,男生的体重将减少得比女生多。
3.2 建议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运动手段控制学生的体重时,男生应采用低强度的训练方式,女生应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式。
注释
①佟立纯,李四化编著.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
②刘纪清,李国兰著.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哈尔滨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5.
③刘纪清,李国兰著.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哈尔滨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