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惠扬
【摘要】 转变数学“后进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辱我们数学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 后进生;策略;数学
造成后进生的数学成绩之所以不理想,有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对于绝大多数后进生来说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其学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中后进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自信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缺乏热情,疲于应付,这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等因素有关,与其他学生相比,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如何转化他们,我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动之以情——用真爱和信任唤起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后进生由于长期受到大家的歧视,他们尽量疏远老师和同学. 为了消除这种戒备的心理,教师对他们要将严格的要求渗透于爱之中,温暖他们的一颗冰冷的心,使浪子重回头. 老师心中有后进生,后进生心中才会有老师,要用真爱和信任唤起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后进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需要的是关心、真爱和信任. 要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问后进生时信任地注视一下,使他们得到鼓励.
我曾接过这样的一名学生汪某某:数学成绩极差(七年级入班时数学只考了8分),性格暴躁,常动手打人,表现为“双差”. 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没听见,批评当是“耳边风”,任你怎样劝说,都是“无动于衷”. 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多次家访,和该生畅谈了一次,了解到该生因为太多的“嘲笑”和“冷眼”,没有关心,没有表扬,没有掌声和鼓励,他心寒了,……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他需要的是一个“爱”字!从那天起,我给他补习功课,尽量为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在班级中为他营造新形象. 日子长了,他接受了我,不良习惯改了很多,同时,同学们也逐渐从心里接纳了他,愿意和他一起成长.
(二)用多种策略恢复他们的自信
1. 尊重后进生,激发自信心
尊重是联结师生心灵的纽带,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方法.
我班有名同学,自尊心强,上课怕答错题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 对此我采取给予尊重的方式与其交流. 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明显改观,期末获班级“学习进步奖”,毕业后考上了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只有过硬的本领,扎实的知识,才是自信心的有力后盾,做为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其转化.
3. 以鼓励为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每名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我们更应该鼓励. 对于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
数学老师不能只关注数学教学,平时要主动地接近后进生,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帮他们解决学习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困难. 这些,都可能成为其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使他们信心百倍.
(三)分层教学,促进后进生个性全面发展,增强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对于后进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分层教学.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后进生的求知欲
为了调动起“后进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些数学发展史,介绍数学的最新成果和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应尽量以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有亲身感受的生活实践作引例,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转变数学“后进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辱我们数学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袁永椿.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19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4]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6.
[5]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报刊社,1999:560~569.
[6]陈建华.数学教育学概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2.
[7]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杜郎口中学现象解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