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首课”的教学设计

2012-04-29 07:36寿建美
考试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

寿建美

摘要: “学首课”是初中数学的开门课、导入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初中数学的认识。在实际教学构成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缺少“数学元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且在课堂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题意识。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规范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一堂成功的学首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首课”是指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第一时间内所上的一节数学课,而不是数学教材中学首课时的内容。可见学首课是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初中数学学首课是至关重要的。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现状与分析

目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首课”的教学百花齐放,各有不同。我就“初中数学学首课是如何教的?”和“初中数学学首课留给你什么印象?”这两个问题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数学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一)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直接开始讲授教材内容,省略了这堂重要的始业教育课。这种单刀直入式的设计,教师忽略了第一印象产生的效果,同时也忽视了导入课的重要作用。多年前我也曾采用此方式上学首课。一个月后问学生“第一堂数学课还有没有印象?”多数的学生都摇摇头,只有少数的学生说:“我只记得老师很亲切,接着就开始上课了。”至于上课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却什么也说不上来了。很显然,单刀直入式的设计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粗犷开放式

开放式的课,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和学生聊这聊那(与数学有关、无关的都聊),从闲谈中获取学生的信息。之后就让学生自由地安排,或预习或看书或做同学间相互介绍。此种类型的设计目的性很明确,一是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从学生自主地安排中了解学生,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但从课堂内容的安排上看,似乎注入的数学元素太少了。说得通俗一点,你数学课可以这样上,我语文课、英语课甚至是班会课也可以这样上。学生方面的认识又如何呢?“说真的,第一天上课很轻松,好像什么课都差不多,我们根本没有事情可做。”“我们数学老师很能说,应该教语文。”有的干脆说“没印象”。很明显,这样的学首课除了给学生留下个“老师很能说”的印象以外,有关数学的印象几乎是零。

(三)填鸭说教式

填鸭说教式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的说为主,向学生介绍教材的编排和内容,以及课堂课后要求等。此种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印象是“老师很严”“数学很难”“我不想学数学”。

(四)综合并进式

多数的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性地结合了前面的几种方式。此种方式的教学与前面几种相比,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中很少注入“数学元素”。

总结起来,在初中数学学首课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强。

其二,课堂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三,缺少“数学元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学首课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校园,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同时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了解校园里的一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消除“陌生”的感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上可以适当穿插诙谐笑话,引发数学史话,增添人文意蕴,提倡灵动、幽默的点染,力求使课堂充满情趣与生机。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才能以愉悦的心态享受数学,进入优化的探究发现状态之中,强烈、快速、高效地引发数学的优质认知建构。

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了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句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发挥的是引领作用,而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承担自主学习的责任。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直接告诉的问题结论或一些知识,是非常容易遗忘的。1981年心理学家巴纳特等以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做研究,研究表明:记忆中运用多种通道协同记忆效果最好,只用眼睛,在单位时间和强度下能记住60%,只用耳朵能记住70%,眼耳并用则能达到80%。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为学生留足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识记,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媒体手段,通过多彩的色调,活泼的形象,极富变化的语气、声调和节奏来呈现数学题材,凸现数学问题,提高感知信息的刺激强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少案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摇?摇?摇?摇;若a=0,则=?摇?摇?摇?摇;若a<0,则=?摇?摇?摇?摇;(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也一再地强调: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欲望。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课时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路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定,有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使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实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守门员如何站位,才能缩小对手的射角?在参加跳远运动的时候,怎样跳才能跳得更远?你能测量自己跳远的距离吗?这些问题一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美丽的色彩,灵动的画面,多变的语调,也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如:我在讲解“视图”时采用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学生把图画和诗结合起来读时会很快发现讲什么,学什么,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情高度兴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四)明确学生的学习规范要求

数学学习要讲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二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三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哪里来?这要从数学的学习规律、数学的各个学习环节出发,寻找适合身身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作业练习,课外学习,复习小结,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要“优化”。

总结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数学家、数学优秀生、数学特级教师的治学经验,我归纳出数学的学习规范要求,就是“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经常总结学习规律”,简言之,就是“三先三后一总结”。

数学的教学非一朝一夕所能之事,教学效果也不是仅凭一节导入课就可以立竿见影的。但我认为一堂好的起始课,多少总能给学生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绍康.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进展[M].2008.1.

[2]朱成祥.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提问质量[M].2005.12.

[3]许芬英.新教材新体系新理念——浙教版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J].中学数学教育,2006,9.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