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诗英译史上,埃兹拉·庞德与许渊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翻译方法各具特色。以《青青河畔草》为例,将二者的翻译实践进行比较,意在揭示出其译诗策略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并对他们译诗作品的客观公正评价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诗英译;意境与意象;翻译策略
翻译要做到传神达意、达到原作的思想内涵很难。在不同文体的翻译中,诗歌被公认为是最难译的。很多翻译理论更是直接指出:诗不可译。甚至有一种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是翻译过程中失去的那部分。这种说法虽让人沮丧,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因为不同语言在其语用习惯、文化背景、诗歌传统等方面都大相径庭。朱光潜先生对其有一个精辟的归纳:“西诗以直率胜、中胜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本身讲究炼字、意境、格律和韵味,所以如何还原其神韵,重构其意境——达到“神似”与“化境”——是译诗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译诗究竟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使诗歌用另一种语言在他国传诵呢?优秀的诗歌翻译家们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埃兹拉·庞德的《神州集》在一九一五年四月出版后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本诗集也被看作是他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而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界,许渊冲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在其六十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以“意美、音美、形美”的标准翻译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在国内外深受好评。总得来说,埃兹拉·庞德采用了自由体翻译,比起诗歌的节奏、韵律与平仄,他更重视其中的直觉印象及效果,而运用“意象的并置”把握“鲜明的细节”,从而达到“鲜明的呈现”;而许渊冲用的是诗歌体,他的翻译实践遵循着“音美、形美、意美”的基本原则。下面以两者对《青青河畔草》一诗的翻译来具体阐释: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细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许渊冲译文:
Green, green, the river side grass,
Fair, fair, the embowered lass.
White, white, from the window she sees
Lush, lush, the gardens willow trees.
In rosy, rosy dress she stands;
She puts forth slender, slender hands.
A singing girl in early life,
Now she is a deserted wife.
Her husbands gone far, far, away.
How can she bear her lone, lone day!
埃兹拉·庞德译文:
THE BEAUTIFUL TOILET
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s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 garden.
And within, the mistress, 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White, white of face, hesitates, passing the door.
Slender. 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And she was a courtezan in the old days,
And she has married a sot,
Who now goes drunkenly out
And leaves her too much alone.
首先,要明确中国“意境”与西方“意象”的内涵并不相同,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意境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根源的;而西方的意象则是以其“主客二分”的科学文化为背景支撑的。因此,西方的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营造的“意境”,他们更重视“以象表意”的艺术手法。既然要成功的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就必须在译诗中重塑原诗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说,许渊冲的译诗对意境的重构比较成功。他通过重叠形容词(green, green; fair, fair; white, white; rosy, rosy)的连续使用从形式上体现了原诗的艺术特色。而庞德的译诗中意象的使用则要略胜一筹。他把原诗中的“娥娥红粉妆”一句改作了诗的标题,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凸现出来,同时他把“郁郁”一词译成完成时态的“have overfilled”增添了译诗的动感(这种写法和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视的“炼字”有相得益彰之妙,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或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的用法)。与许渊冲使用形容词的重叠不同,庞德在翻译中采取了名词叠用的方式,并且无规律的出现在全诗,这种“跳跃式”关照,使诗中的意象更加突出、鲜明。
细心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这两首译诗都不尽“忠实”——许渊冲的译法打乱了原作的顺序,把第二句与第四句进行了调换;庞德的译诗把第五句诗变成了全诗的标题——尽管如此,他们译诗却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与他们的翻译策略是息息相关的。这一点,在译诗的后四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许渊冲的翻译风格符合中国古典文论主张的含蓄美,他将主人公的形象完美的隐藏在景色之中。如果按照英文译回中文大致是“昔日为歌女,今者为弃妇,良人行遥遥,茕茕何以堪!”,和前面译诗的风格保持一致,既达到了“哀而不伤”的审美层面关照,而且形容词叠用的再次使用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还为诗歌平添了一种神秘的美感。而庞德的译诗则是“归化式”的西方翻译,交代主人公的身世比较直白——“courtesan”一词特指“与官员往来的高等妓女”——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如果按照英文译回中文大致为“昔为倡家女,今嫁嗜酒徒,酒醉久不归,空床独难守”。鲜明的形象与景物交相辉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关于“空床独难守”一句的翻译,如果将两人的译法互换,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许渊冲的译法使诗中表现的感情有“过犹不及”之感——情感过于强烈,损害了原诗的整体意境。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庞德的译法,将全诗收束的恰到好处,凝练、传神。
综上所述,许渊冲与埃兹拉·庞德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源于中西不同的诗歌特点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许渊冲努力在译诗中重构诗歌的意境,并通过词汇的使用,押韵等手段进行形式上的保障。庞德则着眼于诗歌中意象的塑造,并使其愈发彰显出来。两人虽然采取了完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达到了传情达意的标准使译诗取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张兰.译诗贵在传情达意[J].云梦学刊,2001(9).
(作者简介:兰青(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09级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