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姓的来源与迁徙

2012-04-29 06:17任崇岳
寻根 2012年2期
关键词:卢氏齐国

任崇岳

卢姓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但起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并不一致。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卢姓有4个来源。

一是起于河南卢氏县。

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与此同时,边裔的戎狄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当时中原内地,几乎到处都有戎狄,就是周王所居住的成周洛邑周围也布满了戎狄之人。《国语·郑语》记载洛邑四方各国的分布情况是:“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驰、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北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其中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隗都是赤狄、白狄或其他诸狄,莒为东边之夷,荆为南边之蛮,他们与华夏诸国都曾活动于黄河流域。公元前645年前后,周襄王欲伐郑,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联兵攻郑,但在打败了郑国后,襄王却废黜了狄后。狄后愤懑不已,便与襄王后的母亲惠后商议,欲立惠后之子子带,遂引戎狄之兵逐周襄王,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之兵进入洛邑周围,“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疾之”(《史记·匈奴列传》)。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一带,春秋时的卫国在今河南滑县一带。后来晋文公打败戎狄,杀了子带,才把周襄公迎回洛邑。陆浑戎原居瓜州,后迁伊川,再扩展至嵩县一带。与陆浑戎同时迁往中原的还有阴戎。《后汉书·西羌传》云:“允姓戎迁于渭,东及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渭即今陕西渭河入黄河处,辕即辕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与巩义、登封两市交界。这就清楚地表明,春秋时阴戎也已迁入中原地区,与周人错杂而居。阴戎所居的河南山北是指陕西商县以东至河南嵩县、陕县一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今河南卢氏县东北古有阴地城,为当时屯戍之所。”由此可见,卢氏县即春秋时阴戎居住之地。战国时晋楚争霸,晋文公欲修霸业,于是贿赂戎狄,从阴地经过,以匡扶王室。秦穆公得到戎人由余的辅佐,遂霸西戎,开地千里。晋悼公时又派魏绛联络陆浑戎、阴戎,重修霸业。“是时楚晋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叛晋,晋令荀吴灭之……周贞王八年(前461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阴戎因居住在卢氏邑,故又称卢戎。卢氏这块土地上很早便有人居住,比如尊卢氏部落便居于此,但人数不多,阴戎大批迁入后,成了卢氏的主要居民。阴戎被韩、魏击败,一部分迁入、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多数仍留居卢氏,后来融入华夏族之中。这一支阴戎人以卢为姓,这就是今日卢姓的第一个来源。

第二支卢姓起源于山东的长清,形成于春秋初期的齐国。姜尚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而立大功,西周初年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至齐文公时,他有个儿子叫高,高的孙子在齐国当正卿,其食邑在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子孙遂以封邑为氏,姓卢。《新唐书·宰相世系》云:“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后因以为氏。”这是卢姓的第二个来源。

第三支卢姓起源于湖北襄阳,形成于商朝末年的卢国。《尚书·周书·牧誓篇》中所记载的跟随周武王伐纣的庸、蜀、卢、彭、濮等8个南方小国中的卢国,在今湖北襄阳市西南。《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南郡》有“中卢戎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襄州“义清县”条说:“本汉中卢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中卢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卢戎之国。”中卢既在唐代义清县北二十里处,按其方位,当在今湖北襄阳市西。此卢戎非卢氏邑的卢戎,卢氏邑卢戎是因其迁入卢氏县而得名,襄阳的卢戎则是因戎人建立的卢国而得名,双方均称卢戎只是巧合,并非一回事。《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楚国大将屈瑕伐罗国,“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这里说的是春秋时罗国与卢戎国联军打败了骄横的楚国军队。春秋时的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卢戎在今湖北襄阳西,两国相距数十里,均属今湖北襄阳市管辖。楚国欲称霸南方并问鼎中原,必须翦灭周围的蛮夷小国,罗与卢戎两国均是弹丸之地的小国。卢国后来亡于楚国,但何时灭亡,史无明文,据何浩先生在《楚灭国研究》一书中说,当在公元前698年至前691年之间。卢国灭亡后,那里的百姓以国为氏,姓卢。这是卢姓的第三个来源。

第四支是少数民族中的卢姓。最早的是鲜卑族中的一支改称卢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为了推进汉化,将鲜卑姓中的吐伏卢氏、莫芦氏分别改称卢氏、芦氏,后来芦也改为卢了。魏晋南北朝之后,鲜卑人消失于史乘之上,这一支卢姓鲜卑人融入了汉民族之中,如今已成了汉族。壮族中也有卢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武鸣、隆安、扶绥、崇左、田东、河池、环江等县市的壮族均姓卢。广西的壮族有1500万人,100多个姓,卢姓排在第十九位,也称得上是大姓。蒙古族中也有卢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蒙古人由统治民族变成了被统治民族,朱元璋起初主张“蒙汉各从其俗”,禁止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后来又改变主意,赐蒙古人汉族姓名,好实现民族同化。但大量赐蒙古人汉名汉姓,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朱棣曾说:“华夷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明成祖实录》卷三十)又对兵部尚书刘俊说,各卫鞑靼人多姓名相同,宜赐姓加以区别。命兵部编置勘合,给赐姓氏。于是一个叫伯不花的蒙古士兵便改名为卢荣,从此,他的子孙皆以卢为姓。这一支卢姓蒙古人人数不多,天长日久,便融合到汉族中去了。

综观卢姓的四个来源,除了山东长清的卢姓是纯粹汉族血统外,另外三支皆是戎蛮,即西方和南方边陲的少数民族。除了壮族中的卢姓,其余的均成了汉族。可以说,卢姓的发展史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缩影。

卢姓人口虽然不多,但分布在全国各地。四支卢姓中播迁最早的当是山东这一支。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的公子完,他的六世孙田乞在齐景公时为大夫,后任齐国相,专齐政。其子田常继任后,继续把持齐国国政。田常的曾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从而把姜姓齐国变为田姓齐国,后来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姓齐国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卢姓族人认为田氏代齐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纷纷离开齐国,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于是河北、甘肃、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便迁入了卢姓居民。秦始皇增召燕人卢敖为博士,让他往东海求神仙之药,敖亡而不返。他曾隐居于卢山(今山东诸城市内),其后裔卜居于涿水之上,成为范阳涿(河北涿州市)人。后来范阳卢姓瓜瓞绵衍,世代簪缨,成为名门望族,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卢姓与崔、王、谢三姓是煊赫一时的四大姓。因此卢姓以范阳为郡望。

福建的卢姓是唐朝初年迁入的。清朝同治年间修的《福建通志·卢如今传》记载:“卢如今,光州固始人,领本州岛司户参军,始建屯营于云霄修竹里,与陈元光、许天正谋拓山林,置州漳水之北后岭南。流寇掠境,元光战殁,如今率兵讨之,群盗悉溃,漳以保全。卒葬于连山。”《台湾通史·氏族篇》引《漳州府志》亦云:“固始人卢如今随陈元光开漳,子孙散处龙溪之墨场及长泰等地,是卢氏唐初即已入闽矣。”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入闽的也有卢姓。石狮永宁镇《沙美卢氏族谱》载,沙美村卢氏源出河北范阳,唐末卢天锡随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最初卜居于西北山区,而后逐渐向东南迁徙,其后裔散居于永定、平和、清流等地。《范阳卢氏族谱》称,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卢、卢皓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后裔分布八闽各地。2000年出版的福建省《平潭县志》也说:“五代时,卢皓、林甲自河南光州随王审知入闽,隐居于平潭小练岛。后二姓繁盛,遂为福州巨族。”宁化的卢姓是北宋末年由江西宁都迁入的。这支卢姓的祖先是唐僖宗时曾任防御使的卢稠的后裔。《卢姓族谱》载:“稠公生子三:长希一,次延冒,三孟坚”,“孟坚公生太常寺卿馆延,馆延生世显,世显生三六。三六公自虔化(今江西宁都)迁居宁化石壁乡,生子文宝。文宝生天禄,天禄公之子曰县尹,季宋时筮仕闽省同安”。据考证,卢馆延是五代时梁朝人。自卢三六从江西迁入福建宁化后,又过了四代,到卢县尹时迁往同安。后来又迁入安溪、永安乃至广东、江西。三六郎的后裔枝繁叶茂,许多人成为各宗系门派的始祖。三六郎的曾孙卢衍宗是台湾“衍宗公派”卢氏家族的一世祖,衍宗的堂兄弟卢县尹是宁化县卢姓的始祖。卢县尹的堂弟卢胜保是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太平里“宝胜公派”的一世祖。

广东的谢姓系宋末元初由福建宁化迁入梅县的。梅县《卢氏族谱》称:三六郎又名卢处信,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举人,自虞化迁居宁化石壁,传四世始外迁。于是同安、安溪、永定乃至广东、江西皆有了卢姓。卢衍宗是三六郎的曾孙,系台湾卢氏家族信奉的“唐山”一世祖。三六郎的第十六世孙卢天佑,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由宁化迁居永定陈东乡。天佑之侄千四郎由宁化迁居广东梅县,后裔瓜瓞绵绵,分衍至潮州、大埔、连平、韶州、翁源、英德、惠州、河源、龙州、上杭、漳州、南靖及江西长宁等地。

台湾的卢姓是明朝末年由福建迁入的。据连横先生的《台湾通史》一书论述,最早入台的卢姓人叫卢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进士。其时农民起义,天下不靖,崇祯帝起用新进士30人观政兵部,卢若腾也在其中。当时率兵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杨嗣昌玩兵不进,若腾上疏劾之,崇祯帝下旨切责,卢若腾不畏强御的精神,受到了天下人的赞扬。他还3次上疏弹劾定西侯蒋维禄,朝中大臣讨厌他办事过于认真,在崇祯帝面前进谗,于是若腾被贬往浙江做地方官。临行时又弹劾宦官田国兴诸不法事,崇祯帝准奏,将田国兴下于狱中。卢若腾至浙江,“洁己爱民,兴利除弊,势豪屏迹,莫敢逞。荡平剧寇胡乘龙等,闾里晏然,浙人建祠祀之”。 南明永历十八年(1661年)三月,卢若腾与沈期同舟入台,至澎湖,因病而卒。临终,命人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卢公之墓”,葬于太武山南,其墓至今犹存。若腾的子孙先居澎湖,后来繁衍台湾全省。康熙年间又有个叫卢云广的人入垦台北,卢氏人口渐多,在台湾姓氏中排第39位。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卢氏齐国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老马识途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齐国强 作品
秉笔直书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