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目标的发展与内涵

2012-04-29 02:57:58付蓓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目标

付蓓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创立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管理,是要求高校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规律,结合我国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学校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确定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整合高校各部门的资源和全体师生的力量,制定一个有机统一并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为实现共同目标,构建和不断优化、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管理制度及方法。

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管理,首先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及具体内涵,在明确努力方向后,构建起科学的逐层分解的二级目标体系,优化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部门的力量,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各有侧重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因此,理解我国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内涵,了解其与高校育人目标、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对于我们构建和优化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法规文件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目标

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我国的法规文件一直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法》的第四条提出,“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为我们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自我超越,即“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列宁认为,青年不仅要掌握一切现代知识和现代技术,而且要学习共产主义,培养自觉的纪律和共产主义道德。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有”新人目标定位的提出是邓小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贡献。“有理想”指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有道德”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文化”指具备健全的人格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有纪律”指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历任中央领导人进一步完善和解读育人目标

1997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江泽民重申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用新的概括对培养目标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要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追求的目标。

温家宝在2010年7月13日举办的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家宝对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潜质开发、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2011年4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目标的内涵及与其育人目标、德育目标的区别

高校的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3个以大学生为共同客体的目标体系是相互依存的,但其内涵不同。

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再到“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高校育人工作始终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育人目标的定位比较明确,可以概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子目标之一,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则更加具体化。根据国家教委于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校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作风、法纪、治学等方面的思想道德要求。具体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也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子目标,服务于高校育人目标,应包括四个层面的二级指标: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正如16号文件所示,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全面发展教育是目标,这四个指标的内涵依次提升,缺一不可。

新时期,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界定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按照16号文件精神和《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超越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系2011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优化整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雯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们的目标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