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爽
“每个人都是要回家吃年夜饭的呀”剧中外婆反反复复的念叨着……
除夕的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关爱、期望与祝福都被凝聚到了食物里。而在2011年冬至的这个晚上,话剧《守岁》提前让观众在剧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年味,品味一桌舞台上的年夜饭。
《守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除夕夜一家三个女人:一个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婆,一个终年忙碌赚钱的母亲,一个在外国读书却怀了孕的女儿,三个女人在吃年夜饭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争吵、回忆、反思和理解,通过三代人揭开家庭的过往隐秘和三代母女间的层层隔阂,在矛盾的不断升级中,流露出彼此间浓浓爱意和深切的包容。
一进剧场,不禁令人勾起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气压式热水瓶,三五牌台钟,单喇叭收录机,双门五斗橱,它们的组合搭配使舞台上“家”的意味生动起来。戏一开场,外婆开心的买回一兜子菜,忽然折回时却又忘记已经买过菜了,导演李宗熹通过设置这些小细节,缓缓铺垫出外婆的病症,因为这病在接下来的剧情中至关重要。
外婆在厨房忙碌的“量身打造”年夜饭,坐在桌边的母亲边算着账本边吆喝“妈,别做了,我们就三个人,吃不了!”女儿萍萍朋友彼得的出现改变了年夜饭的气氛,从女人间的肃然变得欢乐起来,他对中国年夜饭的好奇和外婆的热情不谋而合。外婆“重播”起了上海人年夜饭里一道道菜的来头和讲究,听着听着,观众也像是听自己家人在耳边叨念这些亲切“红烧扁鱼年年有余;四喜烤麸,喜庆临门;手工蛋饺,招财进宝”。然而,患病的外婆还是失控了,彼得一会穿上深色外套在外婆眼中就成了萍萍爸爸,一会带上外公的红围巾又成了外公,又是扫帚打,又是用水泼,似乎外婆对已经离开的两个男人的想念和埋怨都堆积到了彼得身上。
一顿年夜饭就这样活生生被吃成了几顿,而每一顿又是新的开始。外婆时而清醒时而失控,失控的时候就“重播”或者“倒带”过往的情感冲突。“重播”造成了喜感,成了化解了母女关系的关键;“倒带”透露出往事悲凉,在喜感与悲凉的交错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家庭情感的浓重。
彼得的出现改变了这顿年夜饭的味道,另一个男人的“回归”就如一道菜里最后作料——味精,使这顿年夜饭鲜美了许多。偷了钱离开出走的阿弟,因为愧疚只能借口修电器探访老母亲。但在除夕的晚上,在母亲声声的凄厉呼唤声中,他终于摘下帽子直面家人,妈妈的喜和姐姐气都是一种爱。外婆的呼唤真的灵验了,犯错离家的孩子在除夕这天回来了,这顿年夜饭人齐了,笑中带泪可能是此刻所有人情感的体会吧。
戏里外婆说“你失意的时候回到家里来,哪怕少赚些钱。”是啊,家里的年夜饭有种力量,总是牵引着你。只是,今年导演李宗熹吃不到自己外婆亲手做的年夜饭了。谢幕时李宗熹强忍泪水,因为他现实中的外婆在当天下午刚走了。这出原本就是多年前导演李宗熹献给自己外婆的作品,如今在上海首演,有了别样的意味。温暖之余,平添忧伤。所以,乘家人都在,乘节日空暇,记得回家一起吃个团圆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