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释休闲

2012-04-29 03:26韩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休闲道家

韩丽

摘要:道文化是一门深入的哲学,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跟现代休闲学最为接近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古代休闲方式以及休闲观念深受道文化的影响。以道文化为视角,阐释了中国古代休闲行为,指出了中西文化冲突下道文化的衰落以及休闲失范现象的存在,并运用道家哲学思想释放被束缚的、固化的、变异的休闲思想,重塑现代休闲观念,将其回归到满足心灵自由恬适的目的上来。

关键词:道家;休闲;休闲观;至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01-03

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休闲。当人类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时候,休闲意识也随之产生了。庄子的《逍遥游》、李涉的“又得浮生半日闲”(《题鹤林寺僧舍》)、林语堂的半半哲学等,都表明了休闲从来都是人心之所向。休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孕育了西方的休闲文化,那么,中国的休闲文化则是在儒释道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其中最为系统、影响最为深远的非道家莫属。道家本身就是一种民意文化,其超然的态度,便是为了在当时的压抑社会中寻求心灵的解放和超脱,而这正是休闲的本意。道家很早就开始关注休闲,庄子更是明确对休闲进行了论述,追求摆脱一切主观束缚寻求精神自由的超然境界。在这种休闲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休闲。

一、道文化滋养下的古代休闲

(一) 审美诗意型——琴棋书画

道家哲学本身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这种浪漫也表现在了休闲方式上。道家十分重视审美,提倡生活的审美化和诗意化。先哲们都喜欢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庄子更是有“天籁”之说以歌颂天地之大美,“夫天籁着,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①可见,这里所说的“天籁”便是老子所谓“大音希声”的自然之音。此后,“天籁”便作为天然形成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融入到了文学、音乐、绘画之中。中国古有的琴棋书画便这样发展起来,成为了最具品位的休闲方式满足了先人们颇具文化内涵的审美趣味。琴棋书画是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融通、神与形的统一,是闲情逸致,更能修养身心。四艺均以静态形式来陶冶情操,凸显了人的智慧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达到了“至虚极,守静笃”②的精神境界,演绎了天籁、人籁、我心籁的合鸣。

(二) 自然逍遥型——山水娱游

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③之境。老子崇尚對自然的赞美,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 人来自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则更彰显出了任性逍遥、悠然自在的性情,在其《逍遥游》中得以展现。在这样自然逍遥的思想影响下,先人们便有了山水情节,爱上了回归自然的山水游。其中以魏晋文人最为喜爱。这种怡情山水、心归自然的休闲方式不但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山水之间他们找到了释放压力、感悟人生的一方净土,体会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如斯情景,让人不禁将所有矛盾、冲突抛之脑后,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和谐共处的天和地和人和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下,便孕育出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三) 虚静朴素型——田园隐逸

道家讲究“虚静”和“朴素”,并且追求彻底的个体自由。对于道家来说,休闲完全是一种个体自适的行为,而最高境界便是返朴归真,虚静自然。正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隐逸文化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庄子所谓的“隐”,是指客观上有条件或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职而又拒绝它,也就是“能仕而不仕”,追求精神的逍遥和自由的超越。隐士们追求避世弃俗、遁世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在荒野山林中寻求一处宁静。正如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在辞官归故里后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自然。他淡泊、朴素、恬静的生活倍受后人推崇,同时也开启了重精神生活、轻物质享受的休闲之门。

二、道家的衰落与休闲失范

清朝晚期,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日趋腐朽没落。与此同时,洋派思潮盛行,新文化运动兴起,西欧近代科技不断引进,基督教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道家思想便陷入停滞僵化的状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使这种独居中国特色的哲学意识受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列强一记闷棍狠狠敲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中国人开始崇拜西方文化并毫无保留地不断进行全盘的学习和模仿,这一点在休闲这一领域也是有所表现的。

西方休闲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喜好开放、冒险、动态的休闲方式,以追求畅爽。他们喜欢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挑战自己,甚至挑战自然。他们不遗余力,用千百年的时间想要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显然与道家所提倡的自然无为、虚静朴素是相悖的。可更为可惜的是,中国在学习西方休闲文化的同时,并未了解到西方休闲哲学的真谛却又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休闲失范现象便不断出现。

(一) 奢

质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然不知何时,这一传统美德便被遗弃在了某一角落。人们开始用昂贵的奢侈的物质消费来满足自身的欲望,抹杀了休闲原有的本意。人们从事的更多的休闲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放松自己的。休闲成为了炫耀身份、地位、财富甚至所谓的品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只有超乎常人的金钱消费,才能给自己带来自尊与优越感,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二) 贪

欲望与生俱来,合乎常理,无论儒家、道家都没有否定过欲望的价值。而老子所谓的“无欲”意指无“贪欲”。然而,近些年来,人们的欲望却如同癌细胞一般不受控制地不断膨胀,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现象:一则工作成瘾,在工作中忘了休闲。忘我工作的人们机械似的投入到工作中,不给自己留一丝喘息的机会,同样也漠视了休闲的重要性,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二则休闲成瘾,在休闲中忘了工作。人们开始对某种休闲方式产生依赖。例如,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象。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不能控制甚至无法摆脱。不论是对工作的贪婪还是对休闲的贪婪,都属一种休闲失范,使得人们开始慢性中毒。

(三) 躁

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现代人变得容易烦躁和焦虑,心理上失去平衡,精神上无法安宁。于是,琴棋书画这类需要静而处之的传统休闲方式不再受到欢迎。赌博、蹦迪、酗酒……人们开始穿梭在热闹嘈杂的场所,享受着灯红酒绿、颓废放纵的生活。而如此浮躁的休闲方式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失衡。当一切结束以后便更觉空虚,甚至空虚得发慌。于是,便再次麻醉自己,如此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休闲之后,内心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满足。

(四) 缚

休闲应该是人们回归本真释放心灵的一种方式,然而现代人却往往生活在各种角色面具之下,将本真隐藏起来。受不同角色规范的制约,休闲在某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力量之下进行。每个人给自己的休闲生活限定了一个范围,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是否有越矩的行为。如此休闲,不但不能获得自由畅快的满足,反而变得很累。

以上的种种现象,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对道家思想的漠视,但也并非毫无联系的。生活在经济快速增长、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加的社会中的人们,如果能够领悟到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①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怡然自适,那么自然也不会出现这般休闲失范现象了。

三、道家思想下的休闲观重塑

《庄子》外篇《至乐》中对快乐进行了一系列阐述,而快乐便是我们从事休闲活动的目的。如今变异的休闲方式过于追求当下的快乐而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老庄的道家思想则给了我们不小的启示,值得我们在重塑现代休闲观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一) 无忧即至乐

道家认为,乐与忧本身是相对而存在的。正是有忧的存在,便会产生对乐的追求。只有经历过忧,才会体验到乐。既然有“忧”的存在,那么此时的“乐”必然算不上“至乐”。只有将一切忧愁抛于脑后,才能实现“至乐”。在当今社会,工作、学习、家庭的压力被不断放大,随之而来的忧愁、烦躁弄得人们夜不能寐、苦闷难当,抑郁症患者也逐年增加。或许,我们应该好好地休息一下,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而并非在极其苦闷时用一种刺激、颓靡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不快。

如今社会上白领短期出家开始广为流行。工程师、设计师甚至大学教授,他们放弃各种身份,放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看着让人心烦的现代化设备,去郊野寻一处安静的寺庙打两天坐、吃两天斋。“放下凡尘生活中的一切包袱”,体验全新的生活,或许这就是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的方式。这与老子的“复归于无极,朴散而为器”②和“绝圣去智,绝学无忧”③是相一致的,即把一切虚伪的、浮夸的、铺张浪费的东西统统排斥掉,回到最纯粹的无忧生活之中。

(二) 天乐而至乐

《庄子·大宗师》载:“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大道自然无为,遵循大道行事自然会生而不喜,死而不悲,仅视为物的变化。这样的“天乐”是与天地融为一体,与万物贯通一气的。又载:“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也就是说,达到“天乐”必有包容天下的心境。

如今,过分追求私欲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人的包容和社会的关心。真正的休闲应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公益休闲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达到这种快乐的方式。利用自身的闲暇时间参与环保、捐赠、扶贫、慈善等公益活动,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有的时候,施比受更让人快乐。过分追求个人得失,反而会失去更多幸福与快乐。

(三) 无乐乃至乐

庄子曰:“无乐至乐。”① 人们所谓的快乐皆是人云亦云,这样追求享受的休闲方式都是短暂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消失,而当其消失时,人们便会感到一种更为强烈的失落和空虚。而想要让快乐永恒,就不应局限于追求感官的暂时满足,必须寻求一种能获得精神上满足的休闲方式,超越大悲大喜,达到一种自然恬适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道家“无为”的境界。

对于休闲,我们应该注重休闲观念的培养而非休闲形式。蹦迪、KTV,休闲的方式无穷无尽,而对休闲方式的选择是受到休閑意识的支配的。严子陵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字句中便能够读出一种与世无争、一切皆为浮云的潇洒。

(四) 穷通皆至乐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得道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②得道的人,无论穷困或是通达,都会感受到快乐。因为快乐的来源并非穷富,而是一种心态。休闲亦是如此。休闲并非富人的专利,也并非一旦富有便享受到了休闲的快乐。

许多关于休闲的研究中都涉及到了社会阶层对休闲的影响。诚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拥有不同的休闲偏好、休闲消费、休闲方式,但是各阶层的人的休闲意识应该是一样的,或者说不应该单纯用阶层来划分休闲意识的强弱。庄子的安时处顺、穷通自乐便是说明了这一点。每一个阶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休闲方式,都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满足,达到最终的休闲目的。珍惜现在拥有的,并且将其发挥到至极,无需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也不应对现处的状态抱怨和放弃。拥有如此的休闲意识,穷通便只是“寒暑风雨之序矣”。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 ,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4,22-24,224-241.

[2]胡伟希,陈盈盈.儒道禅与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134-137.

[3]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81.

[4]陈少明.论乐: 对儒道两家幸福观的反思[J].哲学研究,2008,(9):44-51.

[5]刘笑敢.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J].社会科学,2008,(7):12-22.

[6]陈盈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B018.

[7]仲秋融.“游”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六朝休闲意识与山水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8):84-85.

[8]孔沫人.浅析孔孟儒家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性[J].人文论坛,2010:143.

[9]吴小龙.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6,(6):167-172.

[10]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休闲游览活动[J].许昌学院学报,2010,29(1):6-9.

[11]胡伟希.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3,(6):28.

[12]黄健.作为生命形式的休闲及哲学意义[J].人文旅游,2006,2(2):102.

[13]陈才,谢春山.畸形旅游消费行为的成因及其引导[J].商业研究,2002,(9):151-153.

[14]魏博辉.儒释道——天人和谐观[J].学习论坛,2009,25(2):60-63.

[责任编辑李可]

猜你喜欢
休闲道家
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
漫画道家思想
山地景区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清新休闲旅游名城形象构建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
浅议网络传播对实体销售的影响
“休闲”的碰撞
太极拳与道家思想之大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