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2-04-29 02:42才凤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社会主义

才凤伟

摘 要: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核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认同多维化日趋明显,这使当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乃至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面临危机。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良性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等是其构建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 社会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79-03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under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View

CAI Feng-wei

(School of Sociology & Population Studi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Value identification is the core and base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Coming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boost of modern construction, social value diversification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multi-dimens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Chinese society nowadays. It confronts the crise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even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problem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topic in visual angle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but it is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al system which is matched to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ossible path.

Key words: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ocial institutional system

一、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文化认同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同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1],其依据是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承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价值认同。因此,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人们要对社群的“共享价值”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即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而价值认同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2]

伴随着中国本土社会的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全球化的扩张,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3],人们逐渐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机会选择、知识和经验的获取以及交往沟通的便捷方面都充满了无尽的开放性[4],社会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交错盘节,各种利益群体的边界越来越清晰,价值取向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使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不同的文化集团间跨越和扩展。这表现在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纵向与横向等文化之间的分离和对立,渗透和统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文化在文化模式和文化特质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其群体成员秉持的价值观念之间会产生碰撞和互动。这使价值的多元化、价值认同的多维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主体在相异的价值碰撞与互动中会面临价值认同问题,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危机。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接触。在这种接触过程中,文化冲突往往不可避免,它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们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对抗,其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冲突。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动,全球政治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5]418。虽然亨廷顿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决定了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冲突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面临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当代中国,以下面两种方式集中体现。

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重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封闭性较强,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固定,交往范围较窄,形成了较高的文化同质性。因此,价值认同问题在传统社会体现得并不明显。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推进,社会逐渐走向了开放和多元,这时价值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才被提上议事日程。传统的村规民约框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的价值认同解体,出现了“价值真空地带”,人们的价值信仰面临着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行,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更加突显,价值认同危机日趋严重。例如,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极端,即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虚无化,进而导致民族认同的虚无化。因为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族群认同以及国民认同是相关联的,无论是社会认同还是国民认同都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文化认同危机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价值意义。”[6]个体通过自我归类(self-categorization)[7]把自己归于某一群体,并将该群体的特征赋予自身,内化其价值观念,接受其行为规范。 一旦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混乱或者迷失,那么社会认同危机将难以避免。因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体行为提供依据和规范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导和调解作用。在帕森斯那里,意志性和导向性被认为是行动最基本的特征。也即是说,行动是主体针对目标而做出的有目的动作和行为。因此,需要价值规范来引导个体行动,即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时必须遵循价值规范。一个社会有了核心价值观作为准绳,人们的行动便有了行动的方向。相反,社会则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进而导致社会失范和社会解组的出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这对维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失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促进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换言之,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才能得到合理调适的多元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才会有所遵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持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即帕森斯所说的AGIL模型——适应、达鹄、整合和模式维持。其中模式维持是在社会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发挥保存原有社会运行模式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社会系统的延续和发展。模式的维持功能是通过文化系统来实现的,而文化系统是由认知的信念、表意符号体系及个人道德义务构成的。文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的规范秩序合法化。文化价值模式在使社会规范秩序合法化过程中提供了社会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环节。帕森斯指出文化模式与行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它们既是情境的客体,又可被内在化而成为行动者目标模式的因素。文化的这种特性是把文化视为特殊范畴的主要依据。在当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社会运行模式维续和社会整合的作用,其构建对于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认同

在价值认同多维化的社会现实下,如何构建一套符合社会建设规律以及社会实践需求的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一套既符合中国本土社会特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的思想文化体系,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体现时代特征的改革创新精神又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提供指导和参考框架,引导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表明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来重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对于指导人们的基本价值认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它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统一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进而提高人们的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率先实现了内源型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和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念,诱导非西方国家认同西方价值,力图把西方价值观念普遍化和全球化。而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推进本国的现代化水平,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西方价值,另一方面在西方价值观扩张的压力下,其文化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其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和自尊。中国正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就政治意识形态这一文化因素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有效体现人类总体性价值倾向的基础上保持独立自主性将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方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是中国实现文化全球化中对外交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思想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利环境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培养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要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民族情感。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远景来鼓舞广大学生。除了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对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至为关键。要开展与各个职业类别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其中。同时,发挥大众传媒的信息优势,在社会上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利环境。

(三)发展本国经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保持中国文化独立地位的重要前提是要努力发展本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科技软实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实力上升了,民族国家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文化和价值特色,从而维护本国文化的安全,也才更有利于本国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为中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和巩固自身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或排除各种价值认同混乱,而是要开展有效的制度建设,在深层次上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使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可依,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解决,保证社会形成稳定的秩序。制度对人的认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核心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它需要通过制度保证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完善当前的分配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遗产。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体系是伦理本位,讲究礼俗秩序和亲情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一般是通过习惯、习俗和村规民约表现出来的,其延续是通过文化传承和行为模仿实现的。它是直接同人们的心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内在制度。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需要重视中国社会传统的制度体系建设,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 2002,(11).

[3]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2).

[4]杨敏,郑杭生.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 策[J].思想战线,2007,(4).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Tajfel.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7]Turner, J.C,Hogg,M.A.,Oakes,P.J., Reicher,S.D.,Wetherell,M.S..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社会主义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