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菊
摘 要: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在推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溶入生态文明是十二五规划的文中之意。提出了河南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生活环境,并针对河南省情提出了六条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02-0027-02
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推进河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省政府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应对农业资源逐渐短缺、河南振兴、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探索融生态文明于新农村建设之中的最佳途径,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
一、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城市、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河南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必要性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发展调整,是生态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
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它既可以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存,又可以调和人类代内、代际之间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资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载人口的主要场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环境依托。同时,与城市比较,农村的环境问题原因更为复杂、危害更为严重、治理更为困难,也必然包含了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也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和谐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农业资源短缺性的要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与农业生态紧密相关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总体紧缺。首先,淡水资源贫乏。农业属高耗水产业,缺水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耕地紧缺。河南省每年耕地面积以2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2009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豫东平原地区是1.5亩左右,豫西则是1亩左右,土地后备资源已经亮起“红灯”。最后,森林覆盖率低。2007年河南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2.64%,在全国排名17。综上可以看出,依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上下工夫,走生态文明之路。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土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一切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物质基础,推进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打牢这个物质基础,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要义就是发展途径要科学。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河南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一)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
1.生态农业体系。积极鼓励发展有机粮食种植业,抓好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如台湾花莲县发展的有机米已经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推进生态牧场建设,鼓励规模化养殖,配套实施能源环保模式的大型沼气工程,对养殖场粪污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能源生态种养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热带天然林,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花卉业等新兴林业产业,建立起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2.生态工业体系。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确立新型的污染预防控制体系,达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目的;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主动执行ISO14000绿色认证制度,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环保标准,以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生态旅游体系。打造一批品牌果林旅游基地,如现在新郑市的大枣采摘基地、樱桃沟等,既开发了乡村旅游又带动了果业的种植和生产,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增值并保护了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发度假村,将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结合,谋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树立生态旅游标杆,如西峡县老君洞景区堪称“中原第一氧吧”。景区内森林覆盖率96%,在一个景点环翠瀑布附近,创下了每立方厘米16.8万个负氧离子的中原最高纪录,基于此,景区打造了中原首家天然森林SPA太清谷游览区,结合景区内两千多种、数千万棵树木散发出的有益气体,根据不同树种挥发出的独特气味对人体产生的调剂功能,设置了清肺、养气、润肠、减肥等不同的SPA区域;保护古老村镇、民族村寨的原生态乡村旅游。
(二)创建生态文明生活环境
一是创建生态文明自然环境。首先,是通过“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创建生态家园;其次,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工业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等。二是创建生态文明人文环境。通过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创建文明乡风、培养生态消费观念等。
四、河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农民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被动处境,也就是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基础条件和环境状况,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才能使发展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得到释放,使其稳定运行,进而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序的支持。在乡镇要大力推广以沼气、太阳能、电能为主要内容的清洁能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旅游公路沿线农户环境卫生治理,突出抓好“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和“五改”(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灶)。在新农村示范村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三)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之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就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观念,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河南省多数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乡镇企业就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走循环经济之路,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基层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遏制近年来在农村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费,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其次,搞好环保宣传工作。一方面,要以正面宣传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环保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环保工作;另一方面,要用反面典型做教材,要把因受环境污染出现的区域性群体多发病,特别是各种癌症多发区的实例进行宣传报道,激发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使全体民众共同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五)创新发展体制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发展机制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特定要求,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文明,更是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的普适性文明。只有健全了社会发展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就是在制度文明中对生态文明作出有效的肯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发展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专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成,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还不完备,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这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六)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要在一个县根据现有条件的优劣,树立好、中、差三个自然条件的示范村,根据经济状况,各级政府给予数量不等的资金支持,把这些村庄建设成空气清新,道路硬化树成荫,看不见污水看不见垃圾,施肥科学化,人畜粪便处理无害化,房屋墙面洁净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作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彭广文.努力把农民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J].新重庆,2005,(12).
[2]韩荣和,关今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J]. 东南学术, 2010,(4) .
[3]程松杰.河南新农村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
[4]高山. 浅析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河南教育:中旬,2010,(9).[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