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领导干部德性的路径

2012-04-29 21:37赵静
理论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德性

赵静

〔摘要〕 培育领导干部的德性,应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角色道德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培育积极的道德文化;注重道德实践,促成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关键词〕 领导干部,德性,德行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65-03

做人,应该身先立德;做官,应该以德从政。德性源于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中,是领导干部的一种集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为一体的品性,是党性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又郑重提出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思想纯洁。“五德”和“四个自我”的提出,意味着培育领导干部的德性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如何培育领导干部的德性?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角色道德意识

事实表明,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领导干部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成为人民的好公仆,而有的却以权谋私、腐败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造成领导干部走上不同道路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否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自律意识,在权力和金钱考验面前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堤防,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培育领导干部德性的基础工程。需要注意的是,领导干部德性的培育固然离不开持续的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但应注意避免使其被动地接受道德的外部灌输,而是要充分调动其能动性和自觉性,着眼于发展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使其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提高善恶识别能力和从善去恶的行为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从政。

在道德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强化领导干部的角色道德意识,因为职业和角色是有区别的,职业侧重于社会的自然分工并且是养家糊口的基本方式,而角色侧重于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更进一步说,职业更多地体现社会伦理关系,而角色更多地体现道德性质。〔1 〕 (P33 )领导干部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行为体现着国家意志,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民对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领导干部这一特定身份也决定了其特殊的角色道德,应该远远高于普通职业道德,应当具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当前强化领导干部的角色道德意识,一方面,要通过道德教育使其明确政治责任,强化领导干部的执政主体意识,时刻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正确用权、廉洁奉公等核心政治道德规范,“使这些原本外在于自己的道德,成为自己的道德,成为自己的需要时,即成为主体的道德。唯有这样,道德主体与道德规范才达到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程度;唯有这样,道德的力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 〕 (P152 )另一方面,把道德教育与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其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注重实绩、以德为先,增强“无功便是过”等道德责任意识。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形成较高的道德判断力和稳定的道德观,增强角色道德意识,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

对于德性培育而言,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和外在的监督,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人的自觉性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在社会领域中,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利益的支配;社会中的不公正不能像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通常所相信的那样,单靠道德与理性的劝告能够得到解决。” 〔3 〕 (P6-7 )尤其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往往掌握着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而权力除了具有权威性和建设性,还具有侵犯性、腐蚀性和可交换性,能够给权力的支配者带来巨大的诱惑和腐蚀。因此,公共权力的行使仅仅依靠道德教育是不可靠的,领导干部德性的培育必须充分重视制度的作用,强化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

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道德档案制度、道德民主测评制度、道德考核制度、道德评议制度、同纪检监察部门谈话制度等,不断推进党的道德监督制度规范化、程序化,以加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二是将设立道德监督信箱、建立网络道德监督平台等新渠道、新方式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加强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直接监督。三是制定和完善党内法规,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的相继颁布,对于预防和惩处领导干部的违纪行为,遏制领导干部道德失范,培育领导干部的良好德性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的科学性、权威性、程序性建设,以实现对领导干部全过程、全方位的道德监督。总之,要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铲除滋生蔓延非道德行为的土壤,以最大限度地限制领导干部“经济人”方面的消极影响,发挥其“道德人”方面的积极影响。

三、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培育积极的道德文化

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从道德的形成机制和模式看,个体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是以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为中介的。高尚道德的形成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下,推动和激发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力量,进而实现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把影响和制约道德形成、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的总和,以及构成人的道德活动的氛围和条件,称为道德环境。道德虽然是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统一,但道德应然状态的实现却需要以相应的客观社会条件作前提。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培育领导干部良好德性的外部条件。

在影响道德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中,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积淀而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非制度性行为规则至关重要,通常称之为道德文化。要培育领导干部的良好德性,必须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培育积极健康的道德文化,以遏止各种亚文化、潜规则等不正之风。积极健康的道德文化,不仅意味着要用先进的道德文化作武器去批判陈旧、腐败的道德文化,而且意味着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如此才能维护道德的权威性,实现道德的良性循环。以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为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培育健康的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时曾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之后,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把重视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作为一种理念来倡导、一种导向来落实,使那些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这表明党考察提拔干部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政绩而不是表面文章,也反映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明确导向——“让廉勤者上,叫贪懒者下”,这一举措有助于弘扬正气,推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有力打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各种潜规则,培养出真正具备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等良好德性的领导干部。

四、注重总结实践,促成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马克思早就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4 〕 (P15 )道德作为一种根源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主观力量,是促使个体趋于向善的内在动力。只有将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增强自身的伦理责任感和自觉性,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追求,才能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领导干部的德性培育是一个将外在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道德自觉,使之逐步内化为一种高度自觉自愿行为的过程。“有的人只是忍受着义务的吩咐,把它当作一种沉重的枷锁,当作‘道德负担。这样的人,看来不能把他们称为真正有道德的人”,只有那些“注意把义务的要求和自己内在本质的要求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过程把义务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血肉,使这些要求不仅成为本能的必需,而且带来内心的享受,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有道德的人”,〔5 〕 (P133 )也就是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道德自主性是其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换言之,只有把道德理论知识通过道德实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才称得上是有德之人。一旦领导干部获得了道德自主性,就会自觉把自己的行为主动置于道德动机之上,不仅能够消除公共权力的异化状态,而且能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尽全力实现公共利益,进而大大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也是培育领导干部德性的重要目标。

众所周知,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不是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先进与完善,而是其社会成员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同样的道理,领导干部的德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德行来体现。“德”不仅仅体现在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更体现在危急时刻、关键时刻是不是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斗争。因此,培育领导干部德性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其道德自主性。道德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育习得,但是,要把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完成外在道德规范向主体意识的内化,形成道德自主性,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一致,这需要艰苦的努力。一方面,要在理念上形成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包括:领导干部在进行了自由选择和理性审察后,一是对历史和社会赋予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采取的积极的、敢于担当的态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等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问题,把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二是对制度和权威采取积极的批判态度,以避免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行善或是以犬儒主义的态度对待制度和权威。另一方面,重视实践中的体会、提升。道德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自然到自然的实践过程。一般来讲,需要经过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等一系列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领导干部德性的培养、德行的养成需要他们主动参与道德实践,并在道德实践中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直至使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由德性向德行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中国官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 〔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孟永华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