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若
有时,远行才能发现自己。这里的每处流水,每处白云,都美得让时间失去意义。张扬导演的微电影《云之梦》试图让人们跳脱丽江古城的“灯红酒绿”,纯粹享受玉龙雪山下的这片蓝天白云,发现传统旅游之外的“慢生活”。可是在这浪漫的梦境之后,片尾的赞助商署名“雪山庭院”总能将人拉回赤裸裸的现实。因商而与平遥古城不同,丽江古城是纳西人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汉文化那种的严苛森然的秩序,多了些随意与自由。丽江古城民居大部分保留了明,清民居建筑的特点。大多为土木结构,其平面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古城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民居院落中的天井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材料铺装。民居设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是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它既是天井的延伸,又是房屋的补充。这里是纳西族歇息,待客,聊天、饮茶,吃饭的地方。民居建筑的穿斗式木结构和低矮的建筑高度都使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并且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使丽江古城历经多次地震而未被毁灭。
有人说,丽江现在过度商业化了,失去了最初那种淳朴的味道。这种看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硬生生要在丽江古城中筑一个“世外桃源”的梦,忽略了丽江古城本身就是因商业而生的历史根源。
丽江地处滇,川、藏交角区的交通要冲。古时,丽江即为从普洱到大理,拉萨转至尼泊尔,印度的“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
唐宋时期境内各民族与周边的南诏,吐蕃,大理进行牲畜交易,元明时期,丽江手工业生产逐渐发展,铜器,红毡等名特产品畅销周边地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4年)“改土归流”后与藏区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丽江商人和外地商人纷纷在大研镇等集镇设店经营。由于丽江古城长期在滇、藏经济往来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丽江古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马帮行商和坐商交易为经济基础,并有机地结合商业服务的基本要素如方便的吃、住、行、货物交易、运输为一体,大量吸纳了外来经商商号和经商人员,使丽江古城成为每天都进行大量商品贸易的具有纳西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商业古城。
1940年后日军封锁了沿海的对外通道,使得经丽江到拉萨再转印度的通道成为主要的国际交通线,销往内地的进口商品多经丽江中转。这一时期,大研古城街道上铺面货栈林立,商贾云集作为当时中印商贸交通线上的重要集镇,每天进出物资300多驮商贸繁盛时有大小商号1200多家。
丽江古城历史定位的城市特性和城市功能始终就与商业贸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丽江古城由商而起,因商而兴,没有丽江古城的商业就没有今天的丽江古城。
今天的丽江古城因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后而声名大噪,引来无数游客折腰。原本没落的小城,因“旅游经济”而找到了活力。
慢生活 漫生活
丽江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因融会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古城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入选物质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有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三个地方。
人们通常说的丽江古镇其实就是大研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颇有江南小镇的风采。
大研是一座水城,冰清玉洁的玉龙雪山是丽江天然的水库。古城水系四通八达,刚入城就有一架大水车在不停地转动,渠水潺潺。源自玉龙雪山的黑龙潭泉水,分流而成几股细流,穿街过巷流遍整座古城。水边有垂柳轻拂,水中有锦鲤潜底。在古城深巷穿行,时有游人迷路,但只要记住顺水而进,逆水而出就能找到出路。古城内有多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的约定,可见当地居民用水方法的科学。
丽江古城的洁净,也得益于水。傍晚,热闹了一天的古城停息下来,人们从自家门前流过的小溪中,放闸取水冲洗街道,将古老的五彩花石板路(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冲洗得干干净净。接着,人们又在水边等待夜幕的降临。入夜,小溪两边的古老建筑不再平静,串串红灯笼把一间间酒吧装点得格外迷人,游客们或是走进依水而设的酒吧,隔着那条叮咚流水的小溪,与对面酒吧的客人对歌;或是买上几盏小灯,结伴到小溪边去放河灯。酒吧的霓虹和河灯的亮光映照在溪水中,成为古城美丽的夜景。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距离大研古镇约5公里处,便是束河古镇,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重镇,至今还较好地保留着很多纳西文化、茶马文化的遗迹,被称为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典范。束河的街道不宽,比起大研古镇来,这里要清静一些,没有那么喧嚣+也没有那么多酒吧,却有很多茶坊,客栈和店铺。因此有人这么形容大研和束河的关系,“大研古城是束河古镇的未来,束河古镇是大研古城的过去。”相较大研,束河的古镇原有的生活气息要浓郁得多,你可以看到纳西族的老奶奶担着水桶,浇灌绿油油的蔬菜,你可以看见一片片油菜花,闻到它的香味。可以看到水鼠在河里自在的玩耍,小狗和小猫在风中嬉戏,松鼠在树上整理大尾巴。
白沙古镇是丽江三镇中开发最少的古镇,距离丽江古城约8公里。白沙镇在历史上是唐宋之前丽江的政治文化中心(宋末,由白沙迁往大研),是最早的纳西族人的聚集地。丽江古城中四通八达的水系布局即以白沙古镇的流水为原型。白沙古镇主要看点有两处一是长迭2公里的千年白沙老街古村落二是明清建筑群和部分古老建筑物内壁的白沙壁画。前者不收门票,后者门票30元。白沙古镇也有一样让人着迷的潺潺流水,纯粹的蓝蓝天,暖暖的阳光。当然,还有“慢生活”最重要的安静。白沙古镇是丽江三城中最“慢”的古城。
旅游的异化
丽江拥有众多文化遗产,除了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外,丽江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东巴画、热美蹉)。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丽江文化的家底。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因此而快速发展。
但随着丽江旅游业的日益火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十分堪忧,突出表现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呈现出表演化,庸俗化、商品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借“非遗”之名欺骗游客,收敛钱财等恶劣现象,这些现象和行为不但严重败坏了丽江的声誉,也恶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传承的环境。
以纳西族文化的代表东巴文化为例,丽江旅游市场中以东巴命名的商品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有200多个。有些属于哗众取宠,如东巴香烟,东巴按摩,东巴发廊等:有些则明显是披着“非遗”的外衣进行招摇撞骗,比如一些外来经商人员穿上东巴服装就摇身一变为”大东巴“,进行一些所谓的表演,有些旅游商品则充斥着胡编乱造、不规范的东巴文字,这不但对游客是个误导,同时对本民族的成员也造成了文化伤害。
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着纳西族文化命脉的重要传承者却在悄然逝去。以东巴文化传承为例,在20世纪40年代,丽江山区的每个村子几乎都有东巴{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总数约有1000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成立20多年来,先后请来了11位大东巴,现已全部去世。根据该院的统计,1999年丽江还拥有80余名老东巴,此后数年里,老东巴的人数锐减,现在健在的屈指可数。如果政府再不着手保护这些传承人,派人学习继承,那么随着这些老东巴的离世,那些难解的经书可能再也无人看得懂,东巴舞蹈、东巴绘画的精髓也将消失殆尽。
目前,丽江的文化生态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开展旅游业以前,丽江古城居民80%以上为纳西族,且日常交际语言以纳西语为主,而现在留在古城中的原住民不足原来的一半,大量居民外迁,各地商户蜂拥而至。古城居民主体的置换带来的是文化的置换、变异。纳西话现在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大多数纳西人都不会说纳西话。丽江古城白马龙潭小学有960个学生,其中纳西族学生570个,但其中只有110个学生会说纳西话认识东巴文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令人担忧的是一个以贩卖生活方式为重要特色的休闲胜地,在失去了原有生活方式后该走向何方?也许未来会变成筑在云端上的梦,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