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除夕夜:一个人的晚餐

2012-04-29 00:44Fred
市场周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苏菲德国人小品

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的春节除夕并不是他们的传统意义上的节日,西方人也没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俗。但是在德国,每年除夕,德国人也有自己的传统“节目”。那一天的夜晚,有一半德国人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Dinner for One》(一个人的晚餐),这是部1963年出品的英语喜剧小品,但直到今天依旧广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只要走进巴伐利亚任何一家酒吧,高声喊出片中的一句重复台词“和去年一样的程序吗,女士?”所有人都会下意识用英语回喊“每年一样的程序啊,詹姆斯”。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记载,《Dinner for One》是有史以来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节目,尽管如此它却从未在英国和美国播过,大部分说英语的地区也无视它的存在。德国周刊《Der spiegel》对去年元旦播放的这部经久不衰的电视剧进行深度调查时发现,BBC从未考虑要在英国播放这部“很英国”的金剧,BBC的发言人也从未听说过它。

《Dinner for One》也叫做《The 90th Birthday》,在德国以音乐剧的形式在歌厅巡回上演过几十年。它最初作为一个微型故事(搬上银幕也只有11分钟)是英国作家Lauri Wylie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故事诙谐幽默,但又发人深省年迈的苏菲小姐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举办一场生日会,并邀请自己的老朋友Toby、Pommeroy、Winterbottom和遗产管理人Von Schneider共进饭局,但事实上,苏菲小姐的这些老朋友们已去世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她的管家詹姆斯这时候就会英勇救场,一人分饰四位去世的人物。他既要上菜上酒,还要分别代表每位“客人”向苏菲小姐敬酒,“客人”包括三位喝醉的英国贵族,一位遗产管理人Von Schneider,他每次向苏菲小姐敬酒都会来个踢踏舞中的后碰步,低沉地喊一声“skel!”。詹姆斯摇摇晃晃来回穿梭,一再被褶皱的地毯给绊个踉跄,并且还要醉醺醺地代表每个客人说点打趣的话,倒错酒,撇得满桌都是,还喝点花瓶里的水。每道菜开菜前詹姆斯都会向苏菲小姐问一句“和去年一样的程序吗,女士?”“每年一样的程序啊,詹姆斯。”小品以詹姆斯的最后一道“程序”结束:他本人跟老太太同床共寝,共享老年之乐。

1962年,德国演员Peter Frankenfeld在英国布莱克浦的海滨巡回演出中偶然看到《Dinner for One》,迷得不行,以至于邀请演员Freddie Frinton和May Warden上他的电视直播栏目《晚上好,Peter Frankenfeld》中进行表演。现在已成经典的这段黑白录影即出自1963年汉堡一家剧院的现场秀。因为观众纷纷要求重播,而且它很适合插播于大型节目间的转换空档,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广播电视网和它的分支机构不断重播此片段,甚至延伸到“铁幕”后的东德观众。1972年这部短剧终于跻身除夕时段,成为德国人除夕时分必看的保留节目。

这一节目受欢迎的区域遍及北欧,瑞士,奥地利,南非、澳洲和拉托维亚,其中北欧地区的人会特地选在12月23日这天观看。影片累计播放二百三十多次。从影片本身延伸出去,你可以观看它“低地德语”的译制版,“低地德语”是德国北部使用的一种方言;也可以考究它拉丁译本的学术深度;甚至还可以上《Dinner for One》的晚餐剧院看现场版;或者干脆快速照做一份苏菲小姐的传统餐食;再或者什么都不干,仅仅跟随剧中人和其他北欧人开怀畅饮。与此同时,大量笨拙的模仿小品剧相继问世,其中我最喜爱的是少儿公共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晚餐吃面包》节目,里面有个长得像面包卷的木偶就在充当着詹姆斯的角色。

可为什么这一档老式的节目会如此受大众欢迎,并成为德国除夕夜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呢?一节英式幽默小品,明显跟另一文化背景的节日无渊源可溯,怎么就占据了显要位置?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第一,《Dinner for One》作为一部闹剧不存在语言障碍。第二,它包含些许禁忌的骚动剧中毕竟塑造了一位相当古怪的老太太,加一伙好色的男性朋友,加一股二战后死亡的强烈恶臭气息,加醺酒的地狱环境,再加老年人的性交。第三,去年《Der Spiegel》和《卫报》之类的刊物把该片说成是表现了德国人对英国上流社会抱以最劣印象疯疯癫癫,死守传统,永远泡在酒精里。而BBC则用更周全的理论反驳了以上说法,BBC说影片“已然成为‘英式幽默的同义词,其地位与《憨豆先生》齐平。”英国电视媒体的高官认为《Dinnerfor One》只适合德国人,并不适合同样幽默的英国人,否则他们自己还不赶紧抢播。为何日耳曼看该片如此有趣而大不列颠如此无感?据《Der Spiegel》作者Sebastian Knauer的说法,这是“‘欧洲一体化仅剩的几桩悬案中的一桩,迄今还未得到合理而科学的解释”。

不过我猜《Dinner for One》火爆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重复”的魔力。小品具备不少的搞笑元素,这点毋庸置疑,但还有一点则更加重要得多它有某种诡秘的特质,人们在多年重复观看醉酒场景后,片子变得十分搞笑。加上剧本本身充满着重复,它嵌入进大脑久久无法褪去,并轻易在圈内人里流传开来。另外,当前德国经济直线下滑,许多人感觉摇摇欲坠,这时候一个让人舒坦的旧时惯例就会跟宗教引力差不多,吸引人们坐在电视机前一解烦闷。

最后说说《Dinner for One》最棒的一点,在于它完美地创立了一种相当过瘾的喝酒游戏,游戏内容就是在十一分钟内灌下四种不同的烈酒。“和去年一的程序吗?”“每年一样的程序啊。”每年的除夕之夜,还有什么更合适的方式比这样的对白更适合宣告新年的到来呢?

猜你喜欢
苏菲德国人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开悟
《临宋人小品》
开悟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小品)《加班饭》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