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哲学层面上彰显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四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只有从哲学层面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即逻辑起点、逻辑终点、逻辑媒介的有机整合,实现价值理论和价值实践的统一,才能够抓住核心价值体系意蕴的根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始点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是有始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始点,是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的是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总和构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有效运转既需要物质条件,也需要相应的思想条件,而核心价值体系即是思想条件,是社会得以运转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向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社会历史运转的基石,意识形态是建基于劳动实践基础之上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目标需要和劳动实践、价值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终点
任何价值体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对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之中带有共性与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没有终点就没有办法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为什么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指出人是在现实中存在,离开现实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人对现实的依赖性。同时以辩证的视角,强调作为客体的现实是为作为主体的人服务的,即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性地位的一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即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存在需要服从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观点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利益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基准,即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何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终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②这即是“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③因此,“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④,就会“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⑤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历史进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最终才能进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原理,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的运动,在与各种腐朽落后观念斗争中积淀与培育起来的,要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实践,来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为这一阶段性目标服务和保驾护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随之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阶段性逻辑终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何以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中介
一种价值体系,在走向逻辑终点的过程中,需要逻辑媒介的辅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体系的逻辑媒介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为何必须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马克思认为“最高的存在就是最大限度地确认普遍国家秩序,因而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确认民族。”⑥民族和国家具有高度的一致认同,这是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先决性前提。同时,恩格斯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⑦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民族间之所以会有不同,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集结体,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能够把不同民族的广大民众凝聚在一起、提高生产力的只能是爱国主义。其次,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原理,要求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其中决定性力量。那么应该如何提高生产力呢?通过改革可以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通过创新可以营造生产力发展良好机制。而改革创新的价值观念又推动独立自主、公平正义、竞争与生态等时代理念的产生。因此,需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何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中介。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键一环是需要符合客观现实,需要服从客观现实规律。但是,现实具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发展历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则是支撑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因为民族精神构成了文化认同的基础)。从时间维度来看,近代以后任何民族都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相连的,整个世界因此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每一个时代都面临特定的主题,都有代表自身发展趋向的时代精神,能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因此,基于共同理想的视角,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逻辑中介。同时,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诉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道德观上的具体体现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当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媒介。
社会主义荣辱观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基准
一种价值体系的构建,除了需要合理的理论系统外,还需要实践中的价值规范和基本标准,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即是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中的逻辑基准。
为何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唯物史观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一个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⑨社会主义荣辱观,涉及爱国主义情感、理想、道德与是非观等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阐发,应该加以坚持。
“八荣八耻”荣辱观为何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人们正确价值观,但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硬性从思想着手建立起来的价值观,经不住实践和时间检验,造成价值理论和价值实践的相悖。价值观是内在于每个人的习惯之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循环得以强化,最终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因而,培养价值观应该从日常习惯着手,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恰恰为人们设定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给每个成员日常生活规定了基本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逻辑标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2页。
②③④⑤《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