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S.王
有研究表明,即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在服用糖丸而非药片,但仍然会产生强烈的安慰剂效应。
说到“安慰剂效应”,大部分人会简单地理解为“从糖丸中获得安慰”,人们相信,这是会奏效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时人们从安慰剂中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安慰。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状态会对身体上的病状产生影响,人的心理与生理是存在联系的。有时人们是否知道他们服用的是安慰剂,对治疗效果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即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在服用糖丸而非药片,但仍然会产生强烈的安慰剂效应。
研究者们想知道,安慰剂是如何奏效的,它们的效果又是如何增强或减弱的。他们猜想,如果效果足够持久、强力,安慰剂也许能在减轻体重和改善新陈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
去年,《健康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人的心态会对脑肠肽的水平产生影响,并因此改变人的食欲。
所谓脑肠肽,是指调节胆囊和胆管运动的各种肽类激素。它们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并因此得名。由于人体会在饥饿时分泌这类激素,脑肠肽因此又被称为“饥饿激素”。
有数据显示,研究对象体内的脑肠肽水平,有时并不是由他们消耗掉的热量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来自外界的影响。当研究人员告诉研究对象,他们正要喝下去的那杯奶昔含有620卡路里的热量,“喝了它是一种放纵”时,研究对象体内的脑肠肽水平便会大幅下降。
托德·凯普查克是美国哈佛大学安慰剂研究计划的负责人。他和他的同事证实,欺骗,并不是安慰剂发挥效用的必要条件。他们曾对80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将安慰剂交给这些患者,告诉他们不一定要相信什么安慰剂效应,只要按时把这些片剂吃掉就行。“三个星期后,这些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凯普查克说,“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了显著的好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为什么病人即便知道真相,安慰剂仍能产生效果?凯普查克认为,这是期望在发挥作用,“安慰剂为病人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例行服药的手段为改变带来契机。”
那么,究竟是安慰剂本身发挥了效用,还是其他什么让人们的病症得到了缓解?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凯普查克的研究团队找来了46名哮喘病患者。这些患者被分成四组,分别接受药物治疗、安慰剂治疗、假的针灸治疗,另一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结果,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安慰剂组,药物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得更多,但这两组病人却感觉一样好。
“显然,安慰剂改变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凯普查克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