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这个字,有三种含义:医生、治病、医事——医疗事业也。世界医疗事业有两大分支: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东方医学的代表就是中医药学。西方医学内容和形式都是西洋的,又称现代医学。
中国医学,或日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思想,始于16世纪明末清初“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到张锡纯所著的《医学哀中参西录》一书问世。毛泽东在1913年做的《讲堂录》笔记中留下至理名言:“医道中西,各有所长”,“又各有所偏”。
李鼎铭在延安用中药给毛泽东治愈了风湿性关节炎、胃病以后,毛泽东征求李鼎铭对中西医的看法。李鼎铭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医有中医的长处,短处;西医有西医的长处,短处。只有把中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毛泽东听后,十分赞同李鼎铭的意见,高兴地说:“你这个想法太好了,今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不久,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和中西医协会等等,为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作了可贵与有益的探索。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事业,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950年11月2日,毛泽东在为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的题词中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从而正式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在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对待,今后应该如何发展?毛泽东又于1953年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就是走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在中国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成立了一批中医学院、大学、科研机构,设立中医医院,在西医医院中设中医科,中药店到处可见等。
然而,“中西医结合”由方针政策到医学科学概念的过渡,是一个极为复杂、严肃的医学科学问题。中西医并重、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并存和共同繁荣是“中西医结合”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过相当长的创造衍变之路。这是政府和医学界所应考虑、解决的问题。
作为平头百姓,作为病家,所面临的“中西医结合”,是狭义的,是生了病,要用中医,还是西医,还是中西结合的新医来治疗的问题。
我生活在上海已半个世纪,我偏向于有病先找中医。我考虑,中医是祖宗传下来的治病经验;它是针对人体整体素质情况来治病的,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中药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我听过北京301医院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他说时下药源性疾病很普遍、很严重,如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
我有十多年,内科疾病一般找曙光医院陆昌圣大夫给我开中药。这个医院肛肠科的柏连松大夫也相当有名,属中医动刀的。后来,我的萎缩性胃炎,找岳阳医院朱生梁大夫用中药治疗,也很满意。在上海牙病中心防治所找院长徐兴华和中医顾问徐济民治牙病,终生受益。进入暮年,我较少去医院,更极少用西药,一般到社区卫生中心即地段医院开些中成药。
但我并不看低西医,相反,我很惊叹它的成就。西医是现代医学,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医。如心脏病的治疗已由搭桥、植起博器,到实验移植。话又说回来,中医在许多方面,如防治艾滋病、抗癌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