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仕钢
摘要:通过介绍增城小楼镇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要素。在的改造模式、改造规则、与方法和、改造内容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等。寻找在街区改造中,能够使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获得得以保存、更新和延续的做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东西镜古村落;改造模式;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概况
东西境老街位于增城小楼镇,距增城市区仅10km,附近有增派公路及、在建的广河高速和增从高速经过,同时也是增城绿道上的重要节点。区内及周边地区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丰富,有二龙山森林公园、报德寺、万亩冬瓜迟菜心基地等景点。
东西境老街有着“岭南周庄”的风格,。800年来,古朴的集贸古街800年来紧密的连系地联系着东西境古村落,是周姓家族几百年来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生息繁衍的聚居地。麻石道路、祠堂厅夏夏,、民居排屋,还有、旧时私塾、举人旗石,和还有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图1)。(图1)
图1 东西境老街景区人文景观资源图
2改造面临的问题
2.1如何延续古村落街区的“肌理”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在改造前东西境古村落老街作为蕴存岭南古村落的乡村风情,洋溢质朴、宁静的氛围而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存在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原有的“肌理”成为我们设计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如何对街区进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风貌存在于体现岭南具有古乡村风韵的建筑中间,同时穿插了一些新建的不具有保留价值的不伦不类的建筑,对整个古村落的风情体现造成反衬的效果影响了古村落的风貌。如何对街区的进行“有机更新”也是设计者面对的另一个课题。
2.3古村落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改造模式的问题。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模式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模式。可能会误入应该避免进入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出现的三个误区种模式[1]误区 :
一是企业操办,追求回报。大量拆改原有建筑,建设商业景点、开发旅游,;或者是只是修缮修沿街立面一层皮,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不大,受益不多。这两种做法都背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初衷。
二是“人房分离”。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全部迁移全部村民,再建房屋再建,外观相似,但物是人非。或变成有钱人的新社区,或变成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完全改变了街区的性质,住民突变,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无从谈起?。
三是拆真造假,搞仿古一条街。一时迎合了一时的旅游开发的的需要,可能会有经济效益会有,但是文化遗产的价值丢失了却不复存在,得不偿失,。从长远看不会为群众所认可。
这些改建模式都不是我们在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中最好保存、更新和延续的模式都应该加以摈弃。我们需要在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中探讨出一张一个比较合适的改造模式,包括对街区的改造模式和及改造后的运营模式等的研究。只有找到了合适的改造模式,才能更好的地保存、更新和延续。
2.4 整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存在消防安全存在隐患。
整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首先是给排水系统超负荷。,供水量不足,原有水压和供水量难于满足现在的居住现今的生活需要。;再者然后是公共环卫设施严重不足。;再然后是村落不存在没有服务游客服务的基本设施。
部分街区的道路格局无法满足不符合现行的消防通道尺寸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困难,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历史文化街区内大多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引发火灾。这些因素都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改造实践的探讨
3.1 改造模式的选定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在当今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模式:“上海新天地”模式、“菊儿胡同”模式、“周庄”模式。这三种模式各自有有自己的特性特色(表1),而且这些改造模式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通过对比表格可以知道看出这三种模式改造的主导力量、资金来源,、改造后的功能和新建建筑的比例都是有些差异的。通过实践验证除此以外,改造后的风貌协调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上海新天地” 模式改造主导力量和资金来源都是是房地产开发商,必然更注重商业效益,改造后的功能也是以商业为主;“菊儿胡同”模式和“周庄”模式改造主导力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资金来源中政府资金的比例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较注重对于改造后的综合效益的追求考虑,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用是政府所考虑的重点。改造后的结果必然是多方共赢为目标的。
经过对东西镜古村落项目本身的认真思考,我们最终还是选定了以“上海新天地” 模式和与“周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改造。改造的主导力量是房地产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保留原街巷网络,保留、修缮大部分建筑,,新建建筑参考原风格,改造后的街区功能以商业(饮食、娱乐业)、旅游和居住为主导。这样的改造模式不仅维持维护了原有功能,,还增加了旅游功能,增强了街区生命力;同时,旅游收益会增加居民自发保护热情,增强了街区的生命力;。结合了“上海新天地”模式的改造在保护老建筑外部“肌理”上是成功的这种模式,对于历史风貌价值大于史料价值的非文保单位建筑是较为适宜的[3]。并且它因为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和延续了街区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情,同时着力还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文化氛围,为街区商业活力与经济价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确定保护和改造的标准和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作了相应的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在小楼镇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改造中,我们也是遵循《条例》的原则来实施的。
第一,要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在东西境古村落中,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周姓祠堂厅夏,、民居排屋,、旧时私塾,、举人旗石和古朴的集贸古街。对这些真实遗存我们比较以核心内容加以保护。重点保护,不得做任何形式的改动。
第二,保护的重点是外观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外观依原貌维修整饰,室内可以按现代生活的要求进行改善,增加必要的设施。此外,这里还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其他要素,包括道路、街巷、院墙、古井、荷塘、溪流、驳岸、古树等(图3)。拆除一些对表达历史风貌有反作用副作用的后加的新建、构筑物。对一些有特点的细节或细部可以加以特别的雕凿。
第三,实现街区要维护它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这里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持社会生活的的延续,保存文化多样性实现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要兼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使遗产得以保护、文化得以传承,又要改善环境,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和发展经济。
图3 东西境古村落效果图
3.3 加强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东西境古村落街区要得到更好的保护、更新和延续,对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3.3.1对更换和改造原有的供水、排水管道系统进行更换和改造, 根据街区内的道路规划布局,合理布置区内供水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强街区内环卫设施配备,增加一些休息场所和公厕等游客服务设施公共场所,为游客观光旅游提供便利,但要注意游客服务设施的造型应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3.3.2 对遗存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深入调研、探索。 对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内部结构已经破旧,、不牢固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整修。修整都以“修旧如旧”的为原则。
3.3.3建立合适的消防系统。 由于东西境村内火灾隐患较多,应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消防设防措施。一是在历史街区周边道路等交通环线设置消防车辆的主要通道,在街区内部寻找合适处并抽疏部分房屋作为消防应急通道,利于救火与疏散;二是增设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4定位和开发思路
4.1景观环境改造定位
东西境古村落,总占地面积为36.19 hm2。以岭南古村落文化为资源依托,我们把其改造后的性质定位为休闲度假古村落商业街;改造的主题定位为以“景观休闲、商业购物和文体活动”为主题;以“两轴一环”为骨架,打造以古村落为背景的商业街形象。
4.2东西境古村落老街开发思路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是以“两轴一环”为骨架,打造以古村落为背景的景观休闲、购物和文体活动为主题的游憩场所(图2)。“两轴”分别是指以古村落原有村道升级改造的商业购物轴和沿荷塘沿岸边打造的景观休闲轴,“一环”是环古村落修建的环村自行车道。
图2 东西境古村落平面图
4.2.1商业购物轴
商业购物轴就是在由原连接东西境村的村道和村道两侧的房屋升级改造而成。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对村道两侧的房屋进行勘察和评估,保留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建筑,对拆除没有后面建设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二是以“修旧如旧”的为原则修建与原古村落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以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和住宿功能为主。;三是以有历史传承价值的青石板路代替水泥路面,在沿路周边增加一些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绿化。
4.2.2景观休闲轴
景观休闲轴就是在沿荷塘边修建一条供游客休闲散步的具有良好景观的休息场所绿色走廊,以方便游客观赏近看周边优美的荷塘景色和远眺美丽乡村风景。
4.2.3自行车绿道
“一环”就是在环村落周边修建一条自行车绿道。该构思设计理念是为游客打造一条能够完整游览古村落余景风貌的通道,既在锻炼身体,又感受乡村优美环境的过程当中欣赏优美的乡村景色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一举两得。
5小结
增城小楼镇东西镜村落改造之后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确实做到了“保存、更新和延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想要成功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的成功,,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到延续街区的“肌理”,对街区能够进行“有机更新”,。而这就需要改造的决策者能够很好的地了解待改造街区的历史,掌握街区的文化底蕴,以至于能够并选择好合适的改造模式,把握好改造的内容和规则。
改造以后能够真正做得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传承担,确实做到了“保存、更新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 http://www.cityup.org .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2 谭佳音.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5):69-73.
3 李 新.游走于历史的真实与虚幻之间[J].福建建筑, 2007(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