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盛林 王艳
摘 要: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是深圳、香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在快速的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南头城与及其周边区域未能从的物质、精神层面均未能同步发展,呈现出住居密度太高大、基础设施破旧、低收入人群聚居、生活环境低劣恶劣等一系列“城市衰败”状态。本次设计竞赛方案试图引入“生态浮岛”概念,实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南头古城;“两街一园”;生态浮岛;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南头古城位于由深南大道、北环快速路和中山园路围合的地区。整体格局,东西长680米,南北长50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枕山面海,。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680米,南北长500米,城内六纵三横共九条街,故南头古城亦称“九街”。“九街”的保护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区域城市设计(宏观)——古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观)——重点地段整治与环境设计(微观)。[1] “两街一园” 是南头古城的“示范性重点设计”地段,其范围包括中山东街、中山南街和南门外至深南大道的城市公共空间部分(图1、2)。(图1、2)
1 读城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剧增,南头古城的生活环境、建筑文物及街区风貌都遭到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城内现存的古建筑,只剩下当年“含珠银灯通仙域,卧云香榻吐春风”的新安鸦片烟馆,、早年金融信用机构“陶朱公钱庄”,、打响中国人民反英帝国殖民者侵略第一枪的“海防公署”,以及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等[2]。[2]
古城内部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另外尚还有教育用地、公园用地及部分工业用地等。古城均为多层或和低层住宅。近些年来高强度的盲目开发强度之大,不仅使得古城风貌消失殆尽,也给古城的交通、安全、和空间环境以及对人的心理压力带来极大的威胁,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图3)。(图3)
2 析城
在杂乱无序的发展过程中,古城所记录并见证的深圳城市发展历程的“活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并出现以下一些状况:
1)2.1古城城市文明的断裂
面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让古城原住居民对乡土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外来人口大量涌进;,占绝对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口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并不抱有并没有产生对此处乡土文明的认同感,并忽视它的存在。;地域古城内原有的乡土文明面对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外来文明,又失去了自然演化的机会。城市的历史历史文明几乎被割断。
2)南头古城的特点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其记载反映了深圳城市的历史和深圳、香港深港的渊源关系,兼具了在于其具有岭南特色的乡土建筑与文化特色内涵,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来自更在于其乡土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民俗风情、生活网络及精神生活精神风貌。 古城城市文明的断裂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笔巨大的损失
2.2古城现住居民三特性
3)南头古城中原住居民生活在别处已搬到别处生活,。现住居民有三特性:居住的暂栖性、人群的离散性、和社会的异质性[3]。[3]现住居民其组成:由原住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外来租客(低收入者、部分白领或蓝领)、和早期搬迁至此的居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三种组成。
2.34)古城的形象缺失。
古城具有丰富的文明和历史内涵,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实体形象,还是城市精神形象,都遗憾的成了很大的缺失都缺失了。
2.4古城与周边区域缺乏交流
5)古城区域与周边城区缺乏足够的空间、物质、精神层面的交换、流通、和开放;。古城区域呈现出住居密度太大、基础设施破旧、低收入人群聚居、生活环境恶劣的是高密度,基础设施破旧、城市生活环境低劣、缺乏活力的面貌。
古城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不能采取“推土机式”的彻底推倒重建,而宜应该在保留原有业态的基础古城的基础条件上,渐进式的地植入新的功能,有机更新。[1]我们需要客观地对待城市历史文化,保留传统居住文化、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使古城的乡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共生存、同发展(图4)[4]。[4]
3 塑城
“两街一园”的设计内容包括街区和公园两部分,对这两部分的改造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案试图通过一系列重塑南头城形象的策略,凝聚深圳城市的精神象征,改善使古城的居住品质得到改善,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得到提升,传承历史文化及民俗传统风貌得到传承,形成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生活、文化、旅游社区。
3.1 街区
3.1.1 古城街区更新策略——“生态浮岛”概念
为更好地保护南头古城的历史文物和街区特色,彰显深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采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本设计在保持古城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在、尊重并最大程度减少对古城居民生活状态破坏的前提下,街区的设计引入“生态浮岛”概念,通过这样一种城市更新方式使之古城成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区(图5)。
所谓“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指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富营养化的水中的COD、氮、磷等含量的人工浮岛,主要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和消波等综合功能。我们此次设计方案在南头古城中寻找选择了南头古城一系列具有以下特点的一系列组群区域来进行城市生长更新:1)
(1)大小不一、相对均匀;2)
(2)处于古城重要空间节点及活动焦点处;3)
(3)建筑品质相对较差;4)
(4)缺乏清晰的功能;5)
(5)与古城整体空间不符。
将这些组群区域通过“置换新经济功能、植入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市政设施质量、增加广场绿地、改善城市空间、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等方式(图6),使之转化为具有提升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塑造景观等城市生长更新的综合性功能区,并将这综合性功能区定义为“城市生态浮岛”。
南头古城区域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生态浮岛(图7),在进行城市生长更新时,须保持现有街道格局和空间尺度、,突出街道主题文化氛围、,完善市政设施、,尊重历史、并改善社区的生活空间质量。整体设计,分期实施。
3.1.2 “城市生态浮岛”示范区
我们根据生态浮岛特点的创造原则,选择中山东街、中山西街和中山南街交汇处的长宽均约100米的范围作为示范区进行城市更新(图8、9)。
城市生态浮岛示范区在平面构成上,延续维持了古城现有原有的建筑形态肌理,在形式上取得统一;在文化上延续岭南文化的内涵,采用现代加传统的设计手法,既体现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又客观看待现实因素;在建筑语言上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诠释传统,让传统焕发新春生机。其特点如下:
1)这组由不同建筑高度和、风貌各异的许多建筑组合起来成的区域,形成了具有传统氛围风格的空间和视觉感受。 2)街道、巷子、小径、庭院、广场,纵横交错环绕于其间,形成开放的城市空间和充满活力的邻里生活。 3)实现街区功能、开放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会形态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丰富的街区活动将促进生活、工作、和休闲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整体。 4)保留和重新利用历史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表现出体现新旧文化的延续。 5)通过商业与社区服务功能的植入及混和混合配置,最大程度的地实现其经济体发展功能。(图10、11、12、13、14)。
3.2 公园
南头古城位于深南大道城市景观带的起点,是特区的地理大门,具有门户作用。公园部分作为古城的重要入口,在城南地区空间上占主导地位。
公园用地范围内这部分的改造除了要保护保留保护建筑和区域外部分的部分景观环境外,还需要解决护城河遗址的保护,、古城形象的展示;和社区居民的活动参与性等问题。无论是古城街道整治还是公园设计,都不仅仅是一次一个单一的问题的改造,我们除了关注其物质形态外在建筑外,更重要的是审视要保护其古城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居住文化和生活脉络,以及深港深圳、香港文化的传承。
公园的设计考虑到与古城内部的联系,将“九街”的肌理向其内部延伸(图15),);同时延续街道的设计理念,将公园作为古城的一个巨大“载体”,作为“生态浮岛”的介质,使它成为古城社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地,成为展示南头古城形象以及深、港同源历史文化的场地。
3.2.1 社区居民的参与性
在充分考虑人们亲水性的前提下,公园使用“潮湖”这种独特景观的景观表达。潮湖在傍晚时分开始潮起——盈水,清晨时分潮落——落水,对此据此形成互动性的亲水“平台”(图16)。(图16)“潮湖”,让古城居民在不同时间体验不同的“潮湖”景象,印象的叠加形成独具想象力的景观环境。同时另外还有结合当地民俗——的“渔灯舞”等,展示了滨海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南头古城千年的沧桑变化,如潮起潮落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发展和变迁。
3.2.2 古城形象的展示性
现代楼房使曾经高大庄严的南头城门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光彩。公园的设计试图重塑南门风采,用高达2.5米的“潮城”塑造“城”的实体印象,。这并不是简单的地复建古城墙,而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条件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建造“古城景观”(图17)。“潮城”依地势而变化,随潮之形式而起伏。潮城由一块块城砖堆叠而起,在特定时间里,水幕顺城墙跌落,充分展示了古城的特色形象和气势。
3.2.3 古城遗址的保护
南城门外有考古发掘的东晋护壕、明代护城河遗址及日军碉堡遗迹等[2]。[2]如何处理古护城河遗址与公园的关系是公园设计的一个重点。设计采用不触及地面的“漂浮体”构建道路(图18),为遗址区的保护和后续开发预留空间,同时形成良好的展示空间,使遗址保护区与公园形成良性互动。
4 结论
南头古城的历史积淀深厚,内部功能齐全,生活氛围浓郁,可以说是一个的“自给自足”型的社区环境。因此,对其改造首先应该满足生活在其中的行为主体的要求,提升古城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生活品质。设计在尊重古城的历史沿革及居民的生活现状传统的同时,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地方该古城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和气候等,延续深、港同源的历史,挖掘文化底蕴,提升商业价值[4]。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Z].2002.
[2] 廖虹雷,.深圳民俗寻踪[M]. 海天出版社,2008.(05,):010~011.
[3]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蒂姆·希思 ,(土)塔内尔·厄奇.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4] 何夏昀. 关于北京市烟袋斜街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2008(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