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基层宗教热原因及其对策

2012-04-29 15:47王磊胡尊让
飞天 2012年2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众农民

王磊 胡尊让

宗教作为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对宗教作过概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中国的宗教崇拜具有久远的历史,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宗教崇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近年来宗教崇拜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信仰的变迁

文革期间,由于对宗教积极作用认识不清,民宗教间信仰成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代名词,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诋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召开,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才得到了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才得到了政策性的认可和保护。党的十七大也进一步阐明了党对宗教信仰的立场,即全面观察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发挥宗教各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改变和完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二、农村基层宗教信仰现状

(一)宗教信仰长期存在且与迷信参杂不清

在中国农村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主要是对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地区人民所信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由于科技的落后和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不仅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先进性,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民对异己力量的认识水平,很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飞来横祸,相信神秘力量的真实存在。因而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吸引他们的不是宗教教义和宗教崇尚的信条,而是出于对鬼神的敬畏。他们企图通过对鬼神的供奉来实现心中的诉求,解决生活中无法面对的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中国农村农民的现实精神世界落后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看起来仿佛是宗教信仰实则是迷信活动作为信奉者的一种精神需要,一种行为模式而顽强地存在着,制约着农民、影响着社会。

(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农民的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很多农民群众对待宗教的态度是由半信半疑的尝试到后来的完全依赖,直接体现了其利己的心态。很多人加入宗教的目的是解决自身问题,如疾病,贫穷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并不是为了追求境界,坚持主张信念。对宗教信条和戒律的遵守多数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趋利致用的功利心理可以说构成了当前农村宗教活动存在和广为流传的精神条件和群众基础。

(三)盲目崇拜跟风

伴随宗教的大力宣传,基层宗教活动频繁密集,参与人数逐渐增多,然而基层群众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基层群众往往要面对社会现实多变、生活环境质量差、生存发展困难等诸多现象,加之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并不高,在百般无奈之下,看到周围人群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也不愿脱离群体孤独存在,因而盲目跟风参加宗教活动来祈求健康平安以及心理的慰藉和平衡。这种盲目跟风无形中推动了基层宗教活动的发展。

三、农村基层宗教热的原因

(一)基层组织职能欠缺

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节薄弱,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处理一些公共事务中,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主动性,未能在党员中间和群众中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民主决策,没有积极地汲取民众的意愿和想法,逐渐偏离和背离群众,甚至出现了脱离群众、腐化堕落、贪污浪费等恶劣行为,损害群众利益,导致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不信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信任,甚至出现对基层组织成敌对状态,致使基层组织职能难以发挥和发展。

(二)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伴随着农民收入状况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之出现了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分配机制的不够完善,造成一部分人收入过高,另一部分人却迟迟未能达到平均收入水平,甚至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同时造成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缺失。民众缺乏心理安全感,于是开始寄托于神灵来实现自己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开始参加宗教活动、信仰宗教。

(三)农民精神文化单调

农村的教育水平底下、基础文化设施缺乏致使农民精神生活贫乏,遇到挫折和困难无法合理解决,农民自身处于一种无助状态,于是想象和幻想神灵可以帮助解决自身的问题。加之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风险,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为造成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在困难交加之时人们逐渐开始祈求一种神秘的东西来帮助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寄托、心灵得以安慰。

四、农村宗教信仰的影响及对策

(一)贯彻和落实宗教政策,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开展基层社会文化活动,来丰富和改善农民的精神生活。积极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型宗教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引导广大的宗教信仰者拥护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培养基层人民的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提高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及知识、扫除文盲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对宗教组织的负责人和传播者进行爱国守法教育,弘扬宗教文化中的宽容、仁爱、和谐、奉献等精神,使广大的百姓人民增强爱国意识,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搞好基层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基层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基层民众有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应积极搞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一些公共文化活动娱乐的场所,提供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氛围,为民众铸造一个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的平台,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充实民众精神境界。

(三)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基层组织应该改变工作方式,坚持从民众的基本需求出发,解决好农民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切身利益。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提高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组织凝聚力。同时积极树立党员模范,为农民传授正确的宗教观念和意识,为基层的宗教文化提供科学的指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和贡献。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正确积极引导基层民众信仰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基层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才能使民众正确认识宗教和正确参与宗教活动,提升民众精神文化境界,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王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胡尊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民众农民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