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思考

2012-04-29 00:44僧文莉
飞天 2012年2期
关键词:陕南原生态民歌

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的总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流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是我们伟大祖国版图上一颗秀美璀璨的明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所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的总称,亦是劳动人民在其劳动、民俗、社会活动中自发编唱的各种歌曲,其编者、歌者、传播者都是民间大众自己。民歌也可以理解为“大众的歌曲”。陕南地区山大林深,峰峦对峙,汉江由西向东,流贯全境,两岸山岭丘陵绵延,峡谷盆地相间,群众居住分散。因此,赋予了陕南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陕南民歌就是这里千百年来的一种最具活力的艺术种类。

一、陕南民歌的生存现状及其原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原生态”一词,早已成了音乐领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代名词,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像雨后春笋般充斥着各种媒体,尤其自从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出现了原生态唱法以后,全国各地开始对当地的民歌加紧挖掘、保护,出现了新疆十二木卡姆、贵州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各具特色的民歌艺术。而陕南民歌作为各地民歌中的一员,却遭到了无人问津的冷遇。究其原因,恐怕还是陕南民歌的演唱形式跟时下社会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有着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的民歌手多半已经离世,年轻的民歌手培养不起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态势,对陕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不利影响。汉中镇巴县号称“民歌之乡”,位于陕西最南部。镇巴境内山脉纵横,峰岭陡峭,自古以偏远、荒凉和山高路险著称。这里世代居住着汉、回、苗、满等多个民族。它深藏大巴山腹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韵味悠长。这里的人们在劳作中、在生活娱乐中,以及在婚丧嫁娶中都要唱民歌。这里的民歌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述说着人文历史、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适龄青年外出务工,阻碍了陕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外来文化的侵扰和人们审美视野的拓宽,减弱了陕南民歌的吸引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积极地吸纳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充分享受高科技文明成果,但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审美观念尚未确立的情况下,最容易受到猎奇心里的驱使,一味跟风流行,自然欣赏演唱民歌的人数就急剧减少了。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原始民歌的演唱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而丧失用途。譬如:抬石头号子,用上了装载机;船工号子,给船只装上了内燃机;打夯号子,换上了电夯机等,使得各种劳动号子失去了展现的平台。封山育林,生态环保使许多山歌没有了表现的对象,如《送饭调》《砍柴调》《打锦鸡》等;新的生活观念使许多小调失去了听众的认同。如:自由恋爱使《哭嫁歌》失去认同;商业社会的繁荣使《卖杂货》没有用武之地;新世纪的到来,和谐社会使得《长工调》《背二歌》等旧社会所存在的体力劳动民歌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这都极大的减弱了民歌的原有功能和感染力。

经济因素的制约。文化需要经济杠杆支撑,陕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肥沃土壤的悉心滋养和呵护。然而,有关方面对文化的专项投资却是微乎其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早已门庭冷落。

二、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怎样开发、利用和提升陕南民歌的品味价值,结合陕南民歌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健全四个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现实足以说明,镇巴没有刘光朗,紫阳没有何氏三兄弟,陕南民歌有可能进不了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和发展陕南民歌,就必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应建立培养机构,并且让陕南民歌进入校园,可以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设立陕南民歌课,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并请专家不定期开设观摩课,真正让陕南民歌后继有人。其次是对文化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民歌编创演唱、伴奏等的培训。最后,聘请专家教授、名师名家对有基础的歌曲和演员进行点评,有目的地指导,不断提升编创、演唱、辅导人员的业务水平。

健全传播体系。传播是开发陕南民歌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1.活动传播:陕南三市相隔两年承办一次陕南民歌演唱会和理论研讨会。陕南各县区,每两年力争举办一次陕南民歌推介会,达到交流、研讨、提高、传播的目的。2.电视传播:仿照“秦之声”“梨园春”“武林风”等地方栏目的成功经验,在陕南各市县争取办成一到两个传承发展陕南民歌的栏目。并向央视的《星光大道》《非常六加一》每两年一度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精品栏目输送精品节目。比如,2010年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一等奖获得者湖北电视总台选送的“撒叶儿嗬”组合,就是挖掘了当地最具特色的原生态唱法而精心打造出的一个成功典范。3.网络传播:以陕南民歌为主题创建出各种网页,有陕南民歌欣赏、陕南民歌发展论坛等。4.综合宣传:让陕南民歌进入各种旅游、经贸、庆典推介和艺术节之中,如勉县的诸葛亮清明节、西乡的茶叶节及樱桃节、安康的龙舟节等。

健全网络体系。由省音协牵头,以各市音协为龙头,组建陕南民歌艺术团,陕南民歌研究会,出版《陕南民歌》刊物;各市成立分团并编辑出版优秀歌曲集和论文集;各县文化馆组建陕南民歌辅导站,各乡镇文化站成立陕南民歌联络点,负责联络编创者和歌手,形成省市县乡户五级网络体系。

发挥政府的倡导职能。以政府行为推动陕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05年,汉中举办了首届陕南民歌节,我们期望着“陕南民歌节”这个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这对陕南民歌乃至陕南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承意义都举足轻重。另外,包括陕南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地方政府每年应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同时,可在政府的倡导下,成立陕南民歌保护发展基金会,支持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阿民.陕南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EB/OL].

http://www.snwh.gov.cn/feiwuzhi/lwzz/yxlz/200903/t20090327_69094.htm

[2]周英.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之我见[EB/OL].

http://www.snwh.gov.cn/feiwuzhi/lwzz/yxlz/200903/t20090327_69064.htm

[3]徐文渊.陕南民歌的价值与开发之见[EB/OL].

http://www.snwh.gov.cn/feiwuzhi/lwzz/yxlz/200903/t20090327_69112.htm

(作者简介:僧文莉,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陕南原生态民歌
党建地图·陕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穿花衣 唱民歌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